
(1).向東征伐。《詩·小雅·漸漸之石》:“武人東征,不皇朝矣。” 鄭玄 箋:“将率受王命東行而征伐。” 漢 揚雄 《甘泉賦》:“函甘棠之惠,挾東征之意。” 唐 李商隱 《隨師東》詩:“東征日調萬黃金,幾竭中原買鬭心。”
(2).東行。 漢 班昭 《東征賦》:“惟 永初 之有七兮,餘隨子乎東征。” 唐 白居易 《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韻》:“客有東征者,夷門一落帆;二年方得到,五日未為淹。”
東征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學與曆史語義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構成 "東"在甲骨文中象形為懸挂的囊橐(袋子),《說文解字》釋為"動也",後專指方位名詞。而"征"的金文字形從彳(道路)從正(目标),《爾雅·釋言》注"征,行也",本義為有目的的行軍。兩字組合構成方位性軍事行動專稱(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
二、曆史語義流變
特指商周軍事行動:最早見于《尚書·蔡仲之命》"成王東伐淮夷",指周王朝對東方諸侯國的讨伐。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征人方"記載,此為東征原型(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版)。
三國時期專稱:《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載"建興五年,亮率諸軍北駐漢中,以圖中原",後世史家将此次北伐誤稱為"六出祁山",明清話本始見"諸葛亮東征"之說,實為文學創作形成的特殊語義(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版)。
文化引申義:在《全唐詩》中可見"東征未必勝崆峒"的比喻用法,喻指向權威挑戰。明清楹聯常用"紫氣東征"表達祥瑞降臨,此時已剝離軍事内涵(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崇文書局2011版)。
三、現代規範釋義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1版)将其定義為:"①古代特指向東方進行的征伐行動;②引申為向東方向的目标進發",該釋義涵蓋曆史本義與當代引申用法。
“東征”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東征”既可指具體的軍事征伐(如周公東征),也可泛指向東行進或擴張。其曆史意義多與政權鞏固、文化交融相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更多案例可參考(周公東征)和(亞曆山大東征)。
不二不融材俊寵習垂顧刍靈賜敕辭費錯失麤枝大葉登造德色定标丢心落意東零西碎蹲守方罫晐備挂幌子洪腫灰沉沉火棒假根交哄椒舉棘楚敬天愛民吉善捐複隽才具象樂願廉聲禮異龍案慢慢騰騰漫沙毛臉明舉潘輿鄱湖棄才其程秋放人王任子蛇雀之報贳錢識文斷字雙星水上鼠黠司阍退尋外痔尪纖未名社午達陷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