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征的意思、東征的詳細解釋
東征的解釋
(1).向東征伐。《詩·小雅·漸漸之石》:“武人東征,不皇朝矣。” 鄭玄 箋:“将率受王命東行而征伐。” 漢 揚雄 《甘泉賦》:“函甘棠之惠,挾東征之意。” 唐 李商隱 《隨師東》詩:“東征日調萬黃金,幾竭中原買鬭心。”
(2).東行。 漢 班昭 《東征賦》:“惟 永初 之有七兮,餘隨子乎東征。” 唐 白居易 《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韻》:“客有東征者,夷門一落帆;二年方得到,五日未為淹。”
詞語分解
- 東的解釋 東 (東) ō 方向,太陽出升的一邊,與“西”相對:東方。東經(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或經線)。東山再起(喻失勢之後,重新恢複地位)。付諸東流。 主人(古代主位在東,賓位在西):房東。股東。東道主(泛指
- 征的解釋 征 (③征⑦徵) ē 遠行:長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遠行的船)。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戰(出征作戰)。南征北戰。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馬。 收
網絡擴展解釋
“東征”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
- 向東征伐:指國家或軍隊向東方地區發動軍事行動,以征服敵人、擴張領土或鞏固統治。
- 東行:在非軍事語境中,也可表示向東行進。
二、曆史案例
- 中國古代
- 周公東征(公元前11世紀):周公平定商朝殘餘勢力及東方諸侯叛亂,鞏固周朝統治,并推動禮樂制度發展。
- 唐代李商隱《隨師東》:詩中“東征日調萬黃金”反映了古代軍事行動的耗費。
- 世界曆史
- 亞曆山大東征(公元前334年-前324年):馬其頓亞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埃及等地,促進東西方文化交融。
- 十字軍東征(11-13世紀):歐洲基督教勢力對中東發動的宗教戰争,具有政治與宗教雙重目的。
三、使用場景
- 軍事行動:如“國民革命軍東征”(1925年)指讨伐廣東軍閥陳炯明。
- 文學與曆史叙述:如班昭《東征賦》描述東行經曆。
四、相關詞語
五、總結
“東征”既可指具體的軍事征伐(如周公東征),也可泛指向東行進或擴張。其曆史意義多與政權鞏固、文化交融相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更多案例可參考(周公東征)和(亞曆山大東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東征》這個詞是指東方征戰或向東方出征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丨"和"辶",總共有9畫。《東征》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常用于描述軍事行動或征戰。至于繁體字形式,與簡體字相比,繁體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在現代漢字書寫中,一般使用當前的标準寫法。以下是一個關于《東征》的例句:"他們奮勇向前,踏上了東征的征程。"關于組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如"西征"、"南征"、"北征"等表示不同方向的征戰。近義詞可以是"東逐"、"東讨",反義詞可能是"西歸"、"東回"等詞語。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