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terate;be able to read] [口]∶能識字讀書,指有文化
他現在識文斷字,比我辦事還精明呢!——《龍須溝》
知曉文字。《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當着人家識文斷字的人兒呢?别掄葷,看人家笑話。” 老舍 《女店員》第一幕:“你看,先父是個舉人,我自幼就識文斷字。”亦作“ 識文談字 ”。 明 無名氏 《薛苞認母》第二折:“孩兒也,你是箇識文談字的人。”
“識文斷字”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以從字面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字面解析
引申含義
該詞通常用于形容人受過一定的文化教育,但程度不高,多指舊時社會中普通百姓通過簡單學習掌握的基本文化能力。例如:過去農村裡能記賬、讀信的人常被稱為“識文斷字”。
使用場景
近義詞
注意:該詞在現代語境中使用較少,更多以“識字”“有文化”等表述替代。若需更精準的描述,可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通曉文墨”“博學多才”等詞彙。
識文斷字是一個指導、教育人們正确認識漢字的方法,即通過分析漢字的構成部分,識别其中的偏旁部首和筆畫,從而準确理解字義,正确書寫和掌握漢字的技巧。
拆分部首指的是将一個漢字拆成兩部分或多部分,第一部分即為部首。例如,在“識文斷字”這個詞中,“識”字的部首是“讠”(讠為“言”的飾字),而“文”字的部首是“纟”(纟為“糸”的變形,糸表示絲繩的意思)。
筆畫是指漢字書寫中的基本線條,根據書寫順序和停筆處的區别,可以将漢字的筆畫進行劃分。例如,“識”字有8個筆畫,而“文”字有4個筆畫。
《識文斷字》來源于《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是東漢末年的許慎所著的一部字書,系統地解釋了古代漢字的意義和構造。在《識文斷字》的基礎上,許慎通過拆解字形和分析筆畫,揭示了漢字的内在規律。
繁體字是漢字的一種寫法,相較于簡化字而言,其字形比較複雜,保留了一些古代的特殊形狀。例如,“識文斷字”在繁體中書寫為“識文斷字”。繁體字主要在香港、台灣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中使用較多。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筆畫順序和結構更為複雜。古代漢字的造字原則更加注重象形和指事,并且一些字的書寫形态和現代有所差異。隨着字形的不斷演變和規範化,現代漢字逐漸形成。
他通過識文斷字的方法,成功地閱讀了古代文獻。
識字、文化、字義、詞義、構字、字形。
辨字、識字。
不識字、亂寫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