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看門的人。 唐 韋應物 《觀早朝》詩:“河漢忽已沒,司閽啟晨關。” 清 李漁 《風筝誤·冒美》:“蒼頭充辦吏,老婦代司閽。” 蕭乾 《往事三瞥》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 沙皇 的那些王公貴族挾着細軟紛紛逃到 巴黎 或 維也納 去當寓公了,他們的司阍、園丁、廚子和仆奴糊裡糊塗地也逃了出來。”
(2).看門;守門。 清 沉複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申刻抵 靖 ,投刺焉。良久,司閽者曰:‘ 範爺 因公往 常州 去矣。’”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癸酉之變》:“賊脫衣露刃,為司閽官兵覺察,驟掩其扉。” 郭沫若 《行路難》中篇第二章:“庭園真是很冠冕的,門次還有司阍的人守門。司阍的人不在,他便一直向正房走去。”
“司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名詞含義:指看門的人,即負責守衛門戶的仆役或職官。例如:
動詞含義:表示看門、守門的行為。例如:
古代文獻中的使用:
現代文學引用:
現代漢語中,“司阍”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其功能類似今天的“門衛”或“保安”,但帶有更強的書面語和時代色彩。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散文集。
司阍(sī hū)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将對該詞的詞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解釋。
司阍一詞的意思是指守衛,守護,保衛。用來形容守衛門戶的人,或者指代守護某種事物的人。
司阍的部首分别是司(sī)和門(hū),它由4個筆畫組成。
司阍一詞源于古代中國。在古代,每個官戶門前都有守衛的人,稱為司阍,負責守衛門戶,起到防護的作用。
司阍的繁體字為「司門」。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司阍的寫法是「│門」。
1. 那位司阍守衛了城門多年,為國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2. 司阍的責任就是保護重要機構的安全,确保沒有人闖入。
司阍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例如:司阍官(指擔任守衛職務的官員)、司阍職責(指守衛的職責)、阍衛(守衛)等。
與司阍意義相近的詞彙有:門衛、保安、警衛等。
與司阍意義相反的詞彙有:入侵、闖入、損害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