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額黃的意思、額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額黃的解釋

六朝 婦女施于額上的黃色塗飾。 唐 時仍有。其制起于 漢 時。 唐 李商隱 《無題》詩之一:“ 壽陽公主 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 宋 範成大 《虞美人》詞:“恰如嬌小 萬瓊妃 ,塗罷額黃嫌怕、污燕支。” 清 吳偉業 《題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詩之五:“青絲濯濯額黃懸,巧樣新裝恰自然。”參見“ 額妝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額黃

額黃(é huáng)是中國古代婦女面飾的一種,特指在額頭塗抹黃色顔料或貼飾金箔的妝容習俗,盛行于魏晉至唐代。該詞由“額”(前額)與“黃”(黃色)組合而成,直觀描述妝飾部位與色彩特征。


一、詞義解析與形制特點

  1. 妝飾技法

    • 塗染法:以黃色顔料(如花粉、金粉)直接暈染額心,形似彎月或蝶翅,稱“額黃”或“鴉黃”。
    • 貼飾法:将金箔、彩紙剪成花钿貼于額間,稱“花黃”,《木蘭詩》“對鏡貼花黃”即指此法。
    • 來源:《漢語大詞典》釋為“六朝至唐婦女額上的塗飾”。
  2. 色彩象征

    黃色在五行中居中,象征尊貴,且受佛教金身塑像影響,金色被視為神聖之色。唐代女子以額黃凸顯雍容,呼應社會對豐腴之美的崇尚。


二、曆史源流與文化内涵

  1. 佛教藝術的影響

    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佛像金額的莊嚴形象啟發女性妝飾。學者沈從文指出,敦煌壁畫供養人妝容可見額黃痕迹,印證其與宗教藝術的關聯。

  2. 文學意象的呈現

    • 李商隱《無題》“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以典故映射唐代宮廷時尚。
    • 溫庭筠《菩薩蠻》“蕊黃無限當山額”,描述額黃與花钿交疊的華麗效果。

三、社會審美與演變

額黃的流行反映古代女性對面部輪廓的修飾意識。初唐以淡黃為雅,盛唐轉為濃麗,晚唐漸衰,宋以後融入胭脂霞妝。其興衰關聯社會開放程度:唐代經濟繁榮、文化包容,促成了妝容的大膽創新;宋代理學興起後,妝容轉向含蓄。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線上版
  2.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華書局,2011年.
  3. 《全唐詩》卷539、卷891,中華書局,1960年.

網絡擴展解釋

“額黃”是古代中國婦女的一種面部妝飾,指在額頭上塗抹或粘貼黃色顔料或裝飾物的習俗。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析:

1.基本定義與别稱

額黃又稱“鵝黃”“鴉黃”“約黃”“貼黃”“花黃”,其核心特征是以黃色點綴額間。這一妝容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與佛教文化傳播密切相關,部分文獻認為其靈感來源于佛像的金色裝飾。

2.起源與發展

3.操作方法

4.文化意義與文獻記載

5.其他關聯習俗

額黃不僅是古代女性追求美的體現,也是宗教與藝術結合的産物。其演變過程反映了社會審美變遷和文化交融。若需更深入的曆史細節,可參考《使遼錄》《北史》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鞭靈走石璀彩大俥大要電鐘丁公藤獨霸一方堆雲飛霙豐收分期诰語功伐官衫孤雌生殖孤竹君行僞橫科暴斂黃奴黃蕋畫帖堅壘雞聲鵝鬥窭乏科學口柔鲙鲈酷暑蕾鈴連袂料擇流言止于智者樓殿鹿蔥綠燈耄思密揭瞟觑坡野淺短潛光隱德敲訂乞留惡濫請室秦九韶瞿父融和三分鐘熱度生盆審交獅吼適志霜氣橫秋爽迅思企送鬼頹敗橐饘文華蟹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