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额黄的意思、额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额黄的解释

六朝 妇女施于额上的黄色涂饰。 唐 时仍有。其制起于 汉 时。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一:“ 寿阳公主 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宋 范成大 《虞美人》词:“恰如娇小 万琼妃 ,涂罢额黄嫌怕、污燕支。” 清 吴伟业 《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诗之五:“青丝濯濯额黄悬,巧样新装恰自然。”参见“ 额妆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额黄

额黄(é huáng)是中国古代妇女面饰的一种,特指在额头涂抹黄色颜料或贴饰金箔的妆容习俗,盛行于魏晋至唐代。该词由“额”(前额)与“黄”(黄色)组合而成,直观描述妆饰部位与色彩特征。


一、词义解析与形制特点

  1. 妆饰技法

    • 涂染法:以黄色颜料(如花粉、金粉)直接晕染额心,形似弯月或蝶翅,称“额黄”或“鸦黄”。
    • 贴饰法:将金箔、彩纸剪成花钿贴于额间,称“花黄”,《木兰诗》“对镜贴花黄”即指此法。
    • 来源:《汉语大词典》释为“六朝至唐妇女额上的涂饰”。
  2. 色彩象征

    黄色在五行中居中,象征尊贵,且受佛教金身塑像影响,金色被视为神圣之色。唐代女子以额黄凸显雍容,呼应社会对丰腴之美的崇尚。


二、历史源流与文化内涵

  1. 佛教艺术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佛像金额的庄严形象启发女性妆饰。学者沈从文指出,敦煌壁画供养人妆容可见额黄痕迹,印证其与宗教艺术的关联。

  2. 文学意象的呈现

    • 李商隐《无题》“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以典故映射唐代宫廷时尚。
    • 温庭筠《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描述额黄与花钿交叠的华丽效果。

三、社会审美与演变

额黄的流行反映古代女性对面部轮廓的修饰意识。初唐以淡黄为雅,盛唐转为浓丽,晚唐渐衰,宋以后融入胭脂霞妆。其兴衰关联社会开放程度: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包容,促成了妆容的大胆创新;宋代理学兴起后,妆容转向含蓄。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在线版
  2.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
  3. 《全唐诗》卷539、卷891,中华书局,1960年.

网络扩展解释

“额黄”是古代中国妇女的一种面部妆饰,指在额头上涂抹或粘贴黄色颜料或装饰物的习俗。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析:

1.基本定义与别称

额黄又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花黄”,其核心特征是以黄色点缀额间。这一妆容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与佛教文化传播密切相关,部分文献认为其灵感来源于佛像的金色装饰。

2.起源与发展

3.操作方法

4.文化意义与文献记载

5.其他关联习俗

额黄不仅是古代女性追求美的体现,也是宗教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其演变过程反映了社会审美变迁和文化交融。若需更深入的历史细节,可参考《使辽录》《北史》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按堵如故鼻胆敝赋避丸朝大夫察颜观色扯篷拉纤筹建搊弹词锄地出世法倒崩孩儿等长杖颠委点污洞察二亥防兵反腾凤池山干管好吃好喝鸿悆吼怒较辨骄蹇焦面王经籍进退失所禁卫军辑谐抗旍良莠混杂连卺梨云炉火纯青履狶鸣鹄谋朝诺仕普通话情识起柂日朝删定官讪讟山实沈疑税衣淑世琐碎太朴踏踏天胤通肠通计委派仙风道格象六小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