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勞;功勳。《管子·明法解》:“如此,則羣臣相推以美名,相假以功伐,務多其佼,而不為主用。”《史記·項羽本紀論》:“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明史·曹于汴傳》:“國家三歲遣使者閲邊,盛奬邊臣功伐。” 清 戴名世 《範增論》:“彼 義帝 者素無功伐,豈惟 項籍 不用其命,天下諸侯亦未有用其命者。”
“功伐”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ōng fá,其核心含義指功勞、功勳,尤其在古代文獻中用于描述通過功績或征伐取得的成就。以下是詳細解釋:
現代漢語中,“功伐”一詞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其含義可替換為“功勳”“戰功”等近義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語境,可參考《史記》《管子》等文獻。
《功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取得的成就或功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功”和“伐”。
詞語《功伐》的拆分部首是由“力”和“亻”組成的,其中“力”是“功”的部首,“亻”是“伐”的部首。在寫《功伐》時,需要一共9畫。
《功伐》一詞最早見于《論語》中的一句話:“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神。’”這句話後面的“興、觀、群、神”四個動詞,古時稱為“箇功伐者”,意為展示、觀察、彙聚和崇拜。
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功伐”。
在古代,對于《功伐》這個詞的寫法并非現在的樣子。漢字進入戰國時期後,字的結構逐漸固定。相傳董狐在戰國時期将“力”字的上部加了一橫,作為現代“功”字的部首。而“伐”字也是經過演變形成的,在古代多以“介”作為“伐”的部首。
1. 他憑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功伐。
2. 這是一項偉大而有意義的功伐。
3. 他在科學界取得了許多的功伐。
1. 功勞:指由于某種努力或事業的成功,而帶來的應得的榮譽和獎賞。
2. 功績:指在工作、學習、戰鬥等方面所取得的優秀成績。
3. 功效:指某件事物所具備的特殊作用和效果。
功業、業績、成就
失利、失敗、挫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