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言語媚人;奉承。《爾雅·釋訓》:“籧篨,口柔也。” 郭璞 注:“籧篨之疾,不能俯,口柔之人,視人顔色,常亦不伏,因以名雲。” 邢昺 疏引 李巡 曰:“籧篨,巧言好辭,以口饒人,是謂‘口柔’。” 南朝 陳後主 《太建十四年诏》:“而口柔之辭,儻聞於在位;腹诽之意,或隱於具僚。”
“口柔”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以溫和、委婉的言語取悅或奉承他人,避免直接沖突或傷害對方感情。源自《爾雅·釋訓》,本義與“巧言”相關。
語義解析
經典出處
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爾雅》或南朝诏書原文。
口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口和柔。
口(kǒu)是“咀嚼食物和發聲的器官”的意思。在漢字中,口通常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與嘴巴相關的事物。
柔(róu)表示“柔軟、溫和、不剛強、不生硬”的含義。
口柔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最早見于《論語·顔淵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個句子中,“傳不習”就是“口柔”的意思,指言辭不強硬,不爭辯。
在繁體漢字中,口柔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口柔的寫法稍有不同。古代寫法中,“口”字為方框形狀,類似于現代漢字中的“囗”,表示邊界;“柔”字的上半部份稍微扁平。這種寫法可以在古籍中看到,它是古代書法的一種風格。
以下是一些使用口柔的例句:
一些與口柔相關的詞語有:溫和、柔軟、善良、和藹、厚道。
反義詞可以是:剛硬、強硬、堅決。
希望以上内容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