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六房的意思、三班六房的詳細解釋
三班六房的解釋
舊時州縣衙門中吏役的總稱。指分掌緝捕罪犯、看守牢獄、站堂行刑等職務的快、皂、壯三班和吏、戶、禮、兵、刑、工六房的書辦、胥吏。《儒林外史》第二回:“想這新年大節,老爺衙門裡,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來?”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二:“你能直接同兩縣衙門裡三班六房的朋友,或各街坐卡子的老總們,打堆頑耍。”
詞語分解
- 三班的解釋 . 宋 代官制,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為三班,後亦以東西供奉,左右侍禁及承旨借職為三班。 宋 曾鞏 《再議經費劄子》:“國初承舊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為三班,六都知行首領之,又有殿前承旨班院,别立行首領
- 六房的解釋 .謂同宗的六支族。房,宗族的分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 趙郡 李氏 定著六房:其一曰 南祖 ,二曰 東祖 ,三曰 西祖 ,四曰 遼東 ,五曰 江夏 ,六曰 漢 中。”. 宋 門下省設六房:
專業解析
"三班六房"是中國明清時期州縣衙門中吏役組織的統稱,屬于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制度起源于元代,至明清時期形成固定體系,主要承擔地方行政事務的執行工作,具體分為兩個系統:
一、三班系統(衙役組織)
由皂班、壯班、快班組成:
- 皂班:負責公堂站班、行刑、傳喚等司法事務(《明史·職官志》)
- 壯班:承擔力役、護衛及儀仗工作(《清會典事例》)
- 快班:分步快和馬快,專司緝捕偵查(《清代地方政府》瞿同祖著)
二、六房系統(文書機構)
仿中央六部設立:
- 吏房:官吏考核與任免
- 戶房:戶籍賦稅管理
- 禮房:教育祭祀事務
- 兵房:驿傳武備
- 刑房:司法案卷
- 工房:工程營造
該制度實際運作中,吏員多為世襲或長期任職,形成"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的特殊現象(參考《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研究》)。其組織架構體現了傳統行政體系中"官吏分途"的特點,三班屬差役群體,六房為文牍人員,共同維系地方行政運轉直至清末新政時期裁撤。
(本文内容綜合參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政治制度通史》、中華書局《明清州縣官群體》及《清史稿·職官志》等權威史料編纂)
網絡擴展解釋
“三班六房”是明清時期州縣衙門中吏役的合稱,具體指代官府内部的辦事機構和人員分工。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構成
-
三班
- 皂班:負責看守牢獄、押解犯人、站堂行刑等司法事務。
- 壯班:承擔力役雜務,如護送糧草、修繕官署等。
- 快班(或稱捕快):專司緝捕罪犯、維持治安。
-
六房
對應中央六部職能,由書辦胥吏處理文書:
- 吏房:官吏任免考核;戶房:戶籍賦稅;禮房:禮儀祭祀;
- 兵房:兵事防務;刑房:司法案件;工房:工程營造。
二、職能與地位
- 三班以差役為主,執行具體事務;六房以文吏為主,負責行政文書。
- 二者共同構成州縣衙門的基層辦事體系,但地位較低,多為編外人員。
三、出處與用例
- 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清代《儒林外史》第二回:“老爺衙門裡,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來?”。
明代《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也有提及。
- 曆史背景:
這一制度反映了明清基層行政的分工模式,但因胥吏權力膨脹,也衍生出腐敗問題。
四、補充說明
- 其他說法:提到“翰林院三班六房”,但此解釋與主流史料不符,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衍生用法,需謹慎參考。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儒林外史》或明清地方志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矮小半導體三極管碧草勏劶漕贈車旅費稱襲春工大辰耽驚受怕德川幕府的子滴滴涕定舍鼎養都録梵樹發顔烽燹高院鈎钜圭裳洪覆畫命黃面瞿昙繪影繪聲絞車徑寸心津要瘠貧就是忼慷筐籮靈懷貍裘吏戎賂地驢頭不對馬嘴賣陣彌滿平陽潛濡默化鉗子寝幌七棄掃地無遺舍近謀遠深文峻法適順樹瘢贖銅四禅定邃密踏虎車忝官天龍八部田狩挑三撥四炜煜無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