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信的意思、負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信的解釋

失信。《後漢書·袁安傳》:“ 雲 以大臣典邊,不宜負信於 戎狄 ,還之足示中國優貸,而使邊人得安,誠便。”《三國志·蜀志·龐統傳》“ 先主 大笑,宴樂如初”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曰:“今 劉備 襲奪 璋 土,權以濟業,負信違情,德義俱愆。”《舊唐書·回纥傳》:“﹝ 郭子儀 ﹞責讓之曰:‘我國家知汝 迴紇 有功,報汝大厚,汝何背約負信,犯我王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負信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兩層含義,需結合“負”與“信”的字義演變及古籍用例綜合闡釋:


一、字義分解

  1. 負(負)

    《說文解字》釋為“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本義指憑仗財物,後引申為“背負、承擔”(如“負荊請罪”),又衍生出“違背、辜負”之意(如《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本義為“誠實、不欺”(《說文》:“信,誠也”),後擴展指“諾言、契約”(如《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來源:《康熙字典》


二、複合詞“負信”的釋義

1. 違背諾言;失信

此為最核心含義,指不履行承諾或契約。

2. 辜負信任;背棄道義

強調因行為失當而損害他人信任,含道德批判色彩。


現代使用提示

“負信”屬書面語,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強調重大失信行為(如國家條約、商業契約),日常口語常以“失信”“背信棄義”替代。其語義強度高于一般“違約”,隱含對人格或道義的否定。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負信”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含義為違背信任、不守信用,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負信”指違背承諾或辜負他人信任的行為,強調失信帶來的負面影響。該詞由“負”(背棄)和“信”(信用)組成,字面可理解為“背棄信用”。

二、出處與曆史用例

  1. 《後漢書·袁安傳》:提到“不宜負信于戎狄”,指不應對邊疆民族失信。
  2. 《三國志·蜀志·龐統傳》注引習鑿齒語:批評劉備奪取劉璋領土時“負信違情”,認為其行為違背道義。
  3. 《舊唐書·回纥傳》:郭子儀指責回纥“背約負信”,強調失信于鄰邦的危害。

三、使用場景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延伸解讀

“負信”不僅指個人失信,也可擴展至國家、團體層面的信用缺失。例如《後漢書》用例反映了古代中原王朝對邊疆民族的信用策略。

如需進一步查詢古籍原文或現代語境用例,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引文)及(《舊唐書》案例)的詳細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薄媚抱影鞴勒邊野層陰持身淳元逗宿讀鞫二麗法喇發蒙振聩鳳轉國立鶴寝槐宮棘寺混作一談焦杯嘉虞嶻嵲傑人精楷金奴銀婢久旱逢甘雨就吏絹估絕學雷峰夕照離聲柳旌裡外卵育閩中十子男低音南燕偏房偏好皮袋謙畏青鳥氏清酥侵沮讓陸食餽壽安手命爽理秫米素蕤糖類謄録院梯己人筒炙兔頭剜補五局相片香箧下議西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