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賦的意思、箕賦的詳細解釋
箕賦的解釋
猶箕斂。《淮南子·氾論訓》:“頭會箕賦,輸於少府。” 高誘 注:“箕賦,似箕然斂民財,多取意也。”
詞語分解
- 箕的解釋 箕 ī 用竹篾、柳條或鐵皮等制成的揚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稱“簸箕”):箕帚。 簸箕形的指紋,不成圓形:鬥(弖 )箕。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姓。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專業解析
"箕賦"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未見直接收錄,其含義需從字源和古代文獻用法中推斷:
一、字義解析
- 箕 (jī):
- 本義指竹篾編制的簸箕,用于揚米去糠。《說文解字》:“箕,簸也。”
- 引申為斂取、征收的動作,如同用簸箕聚攏谷物。如《史記·張耳陳馀列傳》有“箕斂”一詞,指苛斂民財。
- 賦 (fù):
- 本義指田稅、賦稅。《說文解字》:“賦,斂也。”
- 泛指征收(稅)。《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賦斂財賄。”指九種賦稅征收方式。
二、“箕賦”合義
結合“箕”的斂取義與“賦”的征稅義,“箕賦”應理解為:
- 用簸箕斂取賦稅:形象地描繪征收賦稅的行為,強調其聚斂、搜刮的性質。
- 苛捐雜稅或橫征暴斂:常帶有貶義,指統治者或官府對百姓進行過度、嚴苛的賦稅征收,如同用簸箕毫不留情地刮取民財。
三、文獻佐證與用法
雖然“箕賦”作為固定詞組在古代經典中不常見,但其核心含義可從相關詞彙和描述中得到印證:
- “箕斂”/“箕賦”:兩者含義高度相通。如《史記·張耳陳馀列傳》:“外内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 “頭會箕斂”即按人頭收稅、用簸箕斂財,形容賦稅繁重苛刻。
- “賦斂”:常用詞,指征收賦稅。如《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命有司…薄賦斂。” 其加重形式即為橫征暴斂,“箕賦”可視為其更形象的表達。
- 古代財稅描述:古代文獻常用具體工具(如“鬥”、“斛”、“箕”)來指代征收行為或數量,以增強形象性。“箕賦”符合此語言習慣。
結論
“箕賦”意指像用簸箕聚攏谷物一樣征收賦稅,核心含義是聚斂、征收(賦稅),尤其強調其苛刻、繁重、搜刮民財的貶義色彩。它是古代描述橫征暴斂現象的一個形象化詞彙。
主要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 (漢·許慎撰):漢字本義權威解釋。參考版本:中華書局影印本。 ISBN: 9787101002147
- 《史記》 (漢·司馬遷撰):卷八十九《張耳陳馀列傳》載“頭會箕斂”典故。參考版本: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ISBN: 9787101103875
- 《禮記》 (西漢·戴聖編定):《月令》篇記載古代賦稅制度與觀念。參考版本:中華書局《禮記譯解》。 ISBN: 9787101050711
- 《周禮》 (先秦典籍):《天官·大宰》等篇詳述古代賦稅制度。參考版本:中華書局《周禮注疏》。 ISBN: 9787101018499
-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主編):綜合性大型語文辭典,可查相關詞彙(如“箕斂”、“賦斂”)釋義及書證。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國家圖書館可查詢線上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
“箕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賦稅征收方式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箕賦指通過類似簸箕(箕)的方式聚斂民財,形容賦稅苛重或征收手段嚴苛。核心含義與“箕斂”相通,即像用簸箕裝取糧食一樣大量搜刮財物。
二、詳細解釋
-
詞源解析
- 箕:本指簸箕,象征廣泛收集;賦:指賦稅。合指以箕為工具征收賦稅,引申為苛稅。
- 高誘注《淮南子》時解釋:“箕賦,似箕然斂民財,多取意也”(、),強調其“多取”的特點。
-
曆史背景
該詞常見于描述秦代暴政,如《淮南子·氾論訓》提到“頭會箕賦,輸于少府”,指按人頭征稅(頭會)并用箕斂財,最終上交皇室府庫(、)。
三、出處與例句
- 典型用例
《淮南子》中“頭會箕賦”是固定搭配,反映古代賦稅制度的嚴苛性(、、)。
- 近義詞
“頭會箕斂”“苛捐雜稅”等均表達類似含義。
四、注意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箕賦”誤釋為“乞讨行為”,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建議以古籍注解和權威考據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肮髒氣幫縛北燭仙人籌谟鏙然錯忙董成豐妍饙餾覆蕉腐套貢士遘闵寡默貫串國寶寒鼈酣恣何劉橫拖竪拉宏貫皇迹劃清回運駕臨奬杯交虬盦讦直金鈎子金雀錦心繡腹霁青砍砸器寬柔力墨戾虐龍腥镂牙爐峯馬厮沒了捆兒普兒錢譴奪讓揖善財贍敏慴怯屎屁直流伺便思而不學則殆壇宇田捐彤弓外私往行頑重五色羽無紮墊香絨鮮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