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審言的意思、杜審言的詳細解釋
杜審言的解釋
杜審言(約645-708) : 唐代詩人。字必簡,祖籍襄陽(今屬湖北),家居鞏縣(今河南鞏義市)。杜甫的祖父。鹹亨年間進士。曾流放峰州。後官修文館直學士。與李峤、崔融、蘇味道為“文章四友”。《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為其名篇。有《杜審言詩集》。
詞語分解
- 杜的解釋 杜 ù 落葉喬木,果實圓而小,味澀可食,俗稱“杜梨”,亦稱“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擔或刻圖章。 阻塞(?),堵塞(乮 ):杜絕。杜塞(乮 )。杜門謝客,防微杜漸。 〔杜撰〕憑自己的意思沒有根據地
專業解析
杜審言(約645年-約708年),字必簡,唐代著名詩人,祖籍襄陽(今屬湖北),實為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結合文學史對其詳細釋義:
一、姓名釋義
- 杜:姓氏,源于上古帝王杜康,後以國為姓。
- 審言:表字"必簡"的延伸義。"審"取"詳察、明辨"之意,"言"指文辭言語,合指其詩文創作注重錘煉字句、嚴謹精當的特點。
二、文學地位與成就
-
近體詩奠基者之一
杜審言與李峤、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其五言律詩結構嚴謹、對仗工整,推動律詩體制定型。代表作《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被清代學者王夫之贊為"初唐五言律第一"。
名句示例:"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
杜甫家學淵源
作為詩聖杜甫的祖父,其詩風直接影響杜甫。杜甫曾言"吾祖詩冠古",印證其家族文學傳承。
三、生平關鍵事迹
- 仕途經曆:高宗鹹亨元年(670年)進士,曆任隰城尉、洛陽丞等職,晚年授修文館直學士。
- 性格特質:史載其恃才傲物,曾稱"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凸顯文人自信。
四、權威評價與影響
- 《全唐詩》 收錄其詩43首,稱其"律詩始成,風格遒上"。
- 文學史定位:明代胡應麟《詩薮》評:"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
參考文獻
- 周勳初主編《唐詩大辭典》(鳳凰出版社,2003年)
-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中華書局,1980年)
- 劉昫《舊唐書·文苑傳》(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來源以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杜審言是唐代初期的著名詩人,其名字包含以下含義:
- “杜”為姓氏,源于其家族背景,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後遷至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
- “審言”為名,字必簡,寓意“言辭審慎、文風簡練”,與其文學追求相契合。
人物背景與生平
-
身份與家世
杜審言(約645—708年)是杜甫的祖父,晉代名将杜預的後裔,唐代“近體詩”奠基人之一。
他出身京兆杜氏,屬唐代士族,曾官至修文館直學士。
-
仕途與經曆
- 唐高宗鹹亨元年(670年)進士及第,曆任隰城尉、洛陽丞等職,後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境内)。
- 晚年被召回,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景龍二年(708年)病逝。
文學貢獻與地位
- 詩歌成就
杜審言精于五言律詩,與沈佺期、宋之問并稱,對唐代律詩定型有重要貢獻。其詩風渾厚自然,代表作如《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被譽為初唐五律典範。
- “文章四友”之一
他與李峤、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在初唐文壇具有重要影響力。
性格與轶事
杜審言性格高傲自負,曾稱自己的文章“當讓屈原、宋玉作衙官”,并譏諷蘇味道的判詞“應羞愧而死”。這種狂放個性使其仕途多舛,但也成為其文學創作的特質之一。
代表作品與文集
現存《杜審言詩集》收詩43首,以五律為主,宋刻本為最早版本。其作品對杜甫的詩歌創作有深遠影響,杜甫曾贊“吾祖詩冠古”。
如需更詳細作品分析或人物關系,可參考《全唐詩》或唐代文學研究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哀闵安設白頭翁北走标準時間别無二緻倉府叉麻雀巉立赤膊上陣翅扇毛楮弁春氣戴鹖待賢搭轉凋枯吊幕東山卧東州兵釜中遊魚根蟊關奏桂庑果仁紅馥馥灰蓬蓬金衣謹重科貶空頭事叩馬寬割冷澁曆心理學龍夔龍袖鲈鳢綿攣旁推側引鵬魚前古未聞牆外漢茜羅樵服祈借汽門擎戴熱忱生境生賴攝位淑弟說到曹操,曹操就到厮隸讬援頑心霞壁象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