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勒住馬。叩,通“ 扣 ”。《史記·伯夷列傳》:“ 伯夷 、 叔齊 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 ********* 《别掌書某君》詩:“道我新詩錦不如,臨歧叩馬請回車。”
(2).表示忠言直谏的舉動。 唐 司空圖 《複安南碑》:“舉旄何暇,猶申叩馬之忠,曳踵誰觀,莫救跕鳶之沴。” 明 姚茂良 《精忠記·叩馬》:“書生冒虎威,敢直言叩馬,乞賜聽啟。”
“叩馬”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勒住馬匹
這裡的“叩”通“扣”,指拉住缰繩使馬停下。該用法最早見于《史記·伯夷列傳》中伯夷、叔齊勸谏周武王的典故:“伯夷、叔齊叩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這一動作後來被引申為“直言勸谏”的象征。
忠言直谏的舉動
因《史記》典故的影響,“叩馬”逐漸成為冒死進谏的代稱。例如唐代司空圖的《複安南碑》中,用“叩馬之忠”形容臣子的忠誠勸谏。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叩馬”被引申為“巴結權貴”的比喻義,但這一解釋在其他權威文獻中較少出現,可能與特定語境下的引申有關,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該詞在古代詩詞中多次出現,例如:
需根據語境區分其含義,曆史典故中多指向“勸谏”,而現代使用需注意引申義的適用性。
叩馬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常見于古代文獻和古籍中。它的意思是指騎馬行走中叩打馬背,以便增加馬的前進速度。
叩馬的拆分部首為馬(馬)和口(口)。
叩馬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叩馬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騎馬文化。在古代,人們通常用馬作為交通工具,騎着馬行走較快。為了增加馬的前進速度,人們經常叩打馬背,促使馬加快速度。
叩馬的繁體字為「叩馬」。
在古代,叩馬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古代常用的寫法有「叩馬」、「叩鞍」等。不同的時代和地區可能存在微小的差異。
1. 他熟練地叩馬走在前面引路。
2. 在古代長途旅行中,人們常常需要叩馬以加速前進。
1. 叩擊(kòu jī):指用手或其他物體敲打或打擊。
2. 馬鞭(mǎ biān):用來驅打馬的工具。
馬棚、馬舍、馬廄(mǎ jiù)等。
停馬、止馬(zhǐ mǎ)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