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雜技的一種。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壽》:“百戲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盌注、踢瓶、筋鬥、擎戴之類,即不用獅豹大旗神鬼也。”
(2).支撐,承受。 元 朱庭玉 《祅神急·閨思》套曲:“謾修錦書,從分玉釵,一海來相思難擎戴。”
“擎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不同語境和文獻記載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雜技表演形式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東京夢華錄》,描述為百戲(古代雜技總稱)中的一種技藝,與上竿、跳索、倒立等并列。這類表演可能涉及托舉、平衡等高難度動作,屬于古代傳統技藝的範疇。
支撐或承受
在元代文學作品中,如朱庭玉的《祅神急·閨思》,用“一海來相思難擎戴”比喻情感上的沉重難以承受。此處“擎戴”引申為對壓力或負擔的承擔,具有抽象層面的含義。
補充說明: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擎戴”作為成語,表示“高舉頭頂以示尊重”。但此釋義未見于高權威性文獻,可能是基于字面(“擎”為托舉,“戴”為頭頂佩戴)的擴展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擎戴”的常用含義集中于具體技藝和抽象承載兩方面,建議在古籍或文學作品中根據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其指向。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東京夢華錄》等原始文獻。
擎戴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擎”和“戴”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為“手”和“戈”,其中“擎”的本義為用手擡起或提起,而“戴”的本義為戴在頭上或身上。
擎字共有12個筆畫,其中“扌”部3畫,“廴”部4畫,“圭”部5畫。戴字共有16個筆畫,其中“戈”部4畫,“示”部5畫,右邊的部分7畫。
擎戴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詩經·衛風·擎杯》中,就有“擎杯”一詞,表示舉起酒杯的意思。後來演變為擎戴,常用來表示舉起或戴着某物。
擎字的繁體寫法為「擎」,戴字的繁體寫法為「戴」。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擎戴的寫法有所不同。擎字在古代寫作“樈”和“檠”,戴字在古代寫作“帶”。這些古代寫法在不同曆史時期都有所使用。
1. 他擎起了重物。
2. 她戴着一頂美麗的花環。
3. 他在頭上戴着一頂真絲帽子。
擎戴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詞,例如:
1. 擎天 (qíng tiān):形容極高或巨大。
2. 戴帽 (dài mào):戴着帽子。
擎戴的近義詞是“托舉”,表示用手或其他工具擡起某物的動作。
擎戴的反義詞是“放下”,表示将事物放置下來而非擡起或戴在身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