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闵的意思、哀闵的詳細解釋
哀闵的解釋
憐惜;同情。闵,憫。《漢書·匡衡傳》:“陛下祗畏天戒,哀閔元元。” 宋 蘇洵 《與吳殿院書》:“惟君侯一人,獨為哀閔。” 明 李贽 《讀史·招魂》:“ 宋玉 哀閔 屈原 放逐,恐其魂魄離散……假巫語以招之。”
詞語分解
- 哀的解釋 哀 ā 悲痛:悲哀。哀求。哀歎。哀鳴。哀思。哀鴻遍野(“哀鴻”,哀鳴的大雁;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哀豔(詩文凄測動人而華麗)。 悼念:哀悼。默哀。 舊時稱死去母親:哀子(.母喪而父存;
- 闵的解釋 闵 (閔) ǐ 憂忠,兇喪:闵兇。 古同“憫”,憐恤,哀傷。 古同“憫”,憂慮。 勉力:闵勉。 昏味,糊塗:闵然不敏。 姓。 筆畫數:; 部首: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哀闵"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哀傷與憐憫,常用于表達對他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與悲痛。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 哀
- 本義指悲傷、悲痛。《說文解字》釋為:"哀,闵也。從口,衣聲。" 引申為對他人苦難的感同身受,如《詩經·小雅》"哀我人斯"。
- 闵(通"憫")
- 本義為憂患、憐恤。《說文解字》:"闵,吊者在門也。" 段玉裁注:"引申為凡痛惜之辭。" 如《孟子·公孫丑上》"闵其苗之不長",即表憐惜。
- 哀闵複合義
- 二字同義複用,強化情感濃度,指因他人不幸而生的悲傷與憐恤。如《漢書·武帝紀》載:"朕甚哀闵之",表達對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二、古籍用例與權威佐證
- 《詩經》關聯
雖無直接"哀闵"連用,但"闵"字多次出現,如《邶風·柏舟》"觏闵既多",鄭玄箋:"闵,病也。" 為"哀闵"的語義基礎提供依據 。
- 《漢書》典例
《漢書·食貨志》載漢武帝诏書:"哀闵元元",顔師古注:"闵,病也,哀其困病。" 此為典型帝王體恤民瘼的官方用語 。
- 《說文》字源支撐
許慎以"闵"釋"哀",印證二字互訓關系,構成同義複合詞的理論基礎(參見《說文解字注》) 。
三、語義演變與現代使用
- 古語色彩濃厚:多見于秦漢文獻,後世漸少獨立使用,情感較"憐憫""哀憐"更莊重。
- 現代替代詞:如"哀憫""悲憫",但"哀闵"仍見于仿古文體或學術論述,如研究古代诏書的文獻中。
四、權威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詩經注析》(程俊英注,中華書局)
(注:為符合原則,上述來源均采用學界公認權威版本,鍊接因古籍無直接網絡資源未提供,但标注可查證的出版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哀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
基本詞義
意為“憐惜、同情”,其中“闵”通“憫”,表示憐憫、體恤。該詞多用于表達對他人苦難或不幸的深切關懷。
-
詞源與構成
- “哀”本義為悲痛,如《說文解字》釋“哀,闵也”,《廣雅》注“哀,痛也”。
- “闵”與“憫”互通,強調對弱者的同情,二者結合後強化情感色彩。
-
文獻例證
- 漢代:《漢書·匡衡傳》中“陛下祗畏天戒,哀闵元元”,指帝王對百姓疾苦的體恤。
- 宋代:蘇洵《與吳殿院書》用“獨為哀闵”表達對友人的深切同情。
- 明代:李贽《讀史·招魂》描述宋玉因屈原被放逐而“哀闵”,體現對曆史人物的悲憫。
-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語境下的書面表達,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情感深度。
“哀闵”是兼具情感與道德關懷的古典詞彙,通過曆史文獻的引用可清晰展現其語境與内涵。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漢書》《蘇洵文集》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黯沮表裡不一筆杆兒禅伯長寝春意闌珊爨婦寸脈打撺鼓兒單孔目碉房彫龍調燮雕鑿東風壓倒西風兜捕兜翻惡歹子恩師方員可施分給剛風觥酧汗出浃背合環合瓢赫戯厚坤畫藳環向穢人惠黠儉狹見行交賒嗟乎鞠徑困蹇兩姨親論托廟器靡盬内家拳齧齧排草香排纂鉛字合金青石沙質設主人實名制守約施博熟記騰射惋怆忘年之好溫願烏江五刃戲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