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的意思、杜审言的详细解释
杜审言的解释
杜审言(约645-708) : 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家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杜甫的祖父。咸亨年间进士。曾流放峰州。后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其名篇。有《杜审言诗集》。
词语分解
- 杜的解释 杜 ù 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俗称“杜梨”,亦称“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担或刻图章。 阻塞(?),堵塞(乮 ):杜绝。杜塞(乮 )。杜门谢客,防微杜渐。 〔杜撰〕凭自己的意思没有根据地
专业解析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简,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实为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结合文学史对其详细释义:
一、姓名释义
- 杜:姓氏,源于上古帝王杜康,后以国为姓。
- 审言:表字"必简"的延伸义。"审"取"详察、明辨"之意,"言"指文辞言语,合指其诗文创作注重锤炼字句、严谨精当的特点。
二、文学地位与成就
-
近体诗奠基者之一
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五言律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推动律诗体制定型。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清代学者王夫之赞为"初唐五言律第一"。
名句示例:"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杜甫家学渊源
作为诗圣杜甫的祖父,其诗风直接影响杜甫。杜甫曾言"吾祖诗冠古",印证其家族文学传承。
三、生平关键事迹
- 仕途经历: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进士,历任隰城尉、洛阳丞等职,晚年授修文馆直学士。
- 性格特质:史载其恃才傲物,曾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凸显文人自信。
四、权威评价与影响
- 《全唐诗》 收录其诗43首,称其"律诗始成,风格遒上"。
- 文学史定位:明代胡应麟《诗薮》评:"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参考文献
- 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
- 刘昫《旧唐书·文苑传》(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来源以符合学术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杜审言是唐代初期的著名诗人,其名字包含以下含义:
- “杜”为姓氏,源于其家族背景,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后迁至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 “审言”为名,字必简,寓意“言辞审慎、文风简练”,与其文学追求相契合。
人物背景与生平
-
身份与家世
杜审言(约645—708年)是杜甫的祖父,晋代名将杜预的后裔,唐代“近体诗”奠基人之一。
他出身京兆杜氏,属唐代士族,曾官至修文馆直学士。
-
仕途与经历
-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进士及第,历任隰城尉、洛阳丞等职,后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境内)。
- 晚年被召回,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景龙二年(708年)病逝。
文学贡献与地位
- 诗歌成就
杜审言精于五言律诗,与沈佺期、宋之问并称,对唐代律诗定型有重要贡献。其诗风浑厚自然,代表作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誉为初唐五律典范。
- “文章四友”之一
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在初唐文坛具有重要影响力。
性格与轶事
杜审言性格高傲自负,曾称自己的文章“当让屈原、宋玉作衙官”,并讥讽苏味道的判词“应羞愧而死”。这种狂放个性使其仕途多舛,但也成为其文学创作的特质之一。
代表作品与文集
现存《杜审言诗集》收诗43首,以五律为主,宋刻本为最早版本。其作品对杜甫的诗歌创作有深远影响,杜甫曾赞“吾祖诗冠古”。
如需更详细作品分析或人物关系,可参考《全唐诗》或唐代文学研究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啽咔班见班如标示彩蛋长辔巢居刺针诞圣倒风道园迪功郎豆笾覩记父严子孝付账感变干凈甘肴鼓厉海权酣宴豪崄皇带子灰炮混元胶布解缨解注矜节谨让金縢功救护员憰怪撂交柳堤离相勠力同心轮廻慢帐棉纸穆如南蛮鴃舌颇罗前房后继钱心磬石之固荣宝斋释回增美叔相竦爽烫剪菟葵詑谩婉谐危明午日携解邪门歪道谿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