鹗心鹂舌的意思、鹗心鹂舌的詳細解釋
鹗心鹂舌的解釋
鹗:魚鷹;鹂:黃莺。比喻嘴甜心狠,陰險狡詐。
詞語分解
- 鹗的解釋 鹗 (鶚) è 鳥,性兇猛,背暗褐色,腹白色,常在水面上飛翔,捕食魚類。通稱“魚鷹”。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 舌的解釋 舌 é 人或動物嘴裡辨别滋味、幫助咀嚼和發音的器官:舌頭。舌耕(a.指讀書勤奮;b.舊時學者授徒,依口說謀生,好像農夫耕田得粟)。唇槍舌劍。 語言辯論的代稱:舌戰(激烈議論)。 像舌頭的東西:帽舌。火
專業解析
"鹗心鹂舌"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
字面構成
- 鹗:指魚鷹,一種性情兇猛的大型猛禽,象征剛烈、銳利之心。《埤雅·釋鳥》載:“鹗性好跱,蓋謂其立水際枯木上,伺魚過而取之。”
- 鹂:即黃鹂鳥,鳴聲婉轉動聽,代指優美動聽的言辭。《詩經·豳風》有“倉庚喈喈”之句(倉庚即黃鹂),形容其悅耳鳴聲。
- 心舌對照:以“鹗心”喻剛直激烈的内心,“鹂舌”喻柔美流暢的語言,構成矛盾修辭。
-
核心語義
指人内心剛正不阿、嫉惡如仇,而言辭卻委婉得體、不露鋒芒。如清代魏秀仁《花月痕》評:“抗節緻忠,鹗心鹂舌,足以濟艱難而挽風俗。”
二、文化内涵
- 儒家處世哲學
體現“外圓内方”的智慧,契合《禮記·中庸》“君子和而不流”的思想,即在堅持原則(鹗心)的同時注重表達藝術(鹂舌)。
- 文學修辭特征
通過猛禽與鳴禽的意象反差,強化語言張力。類似手法見于《文心雕龍·比興》:“物雖胡越,合則肝膽。”
三、使用場景
- 多用于褒揚忠直之士的谏言藝術,如《後漢書》載名臣進谏“言雖切至,而辭不激揚”。
- 現代語境中形容談判、溝通時立場堅定但措辭溫策略。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鹗心鹂舌”為“比喻人說話動聽而心懷剛正”。
- 《古漢語成語典故詞典》(中華書局)
引清代文獻用例并解析其修辭結構。
- 《中國文學修辭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分析該成語在古典小說中的矛盾修辭手法。
此詞凝練體現了漢語“寓剛于柔”的表達智慧,兼具文學審美價值與處世哲學深度。
網絡擴展解釋
“鹗心鹂舌”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è xīn lí shé,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
字面構成
- 鹗:指魚鷹,性情兇猛;鹂:指黃莺,鳴聲悅耳。
- 心與舌:分别象征内在心性和外在言辭。
-
比喻義
形容人嘴甜心狠,表面言辭動聽,内心陰險狡詐,帶有強烈貶義。
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來源:出自清代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二回:“這紹聞當不住鹗心鹂舌的話。”
- 語法功能:多作定語,用于描述人的性格或行為。
- 感情色彩:含貶義,強調表裡不一的虛僞特質。
關聯辨析
- 異體寫法:部分文獻中寫作“鸮心鹂舌”(xiāo xīn lí shé),以“鸮”(貓頭鷹)代“鹗”,但核心含義一緻。
- 易混成語:
- 鹂言鹗視:形容言辭動聽但目光銳利(中性偏褒義),需注意區分。
- 口蜜腹劍:與“鹗心鹂舌”近義,但後者更強調鳥類意象的文學化表達。
示例與延伸
- 例句:
“他看似溫文爾雅,實則是鹗心鹂舌之輩,需多加提防。”
- 文化背景:通過對比猛禽與鳴禽的特性,生動刻畫人性矛盾,體現漢語成語的意象化特征。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歧路燈》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爾汗布拉宮哀迫邦誣闆門報塞北極星邊炮别鶴操查抄闡抉顫巍巍懲誡持缽敕甲齒位春社慈憐玷辱門庭地壘東岩對角線繁條風衣甘言美語弓弦故貴規約過節花蒂混賬火位豁指頭護照角發局分拘攣兒口誦心維冷嗖嗖連宇陵丘林于拿印把兒捏膿屏鏡貧生齊钺折困嗜愛屍居餘氣疏語四患騰布挑雪填井梯轎王封婉柔微司窩戶無麪馎饦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