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持缽的意思、持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持缽的解釋

(1).佛教語。托缽。 南朝 梁 沉約 《述僧設會論》:“至時持鉢往福衆生。” 唐 吳融 《金陵遇悟空上人》詩:“東閣無人事渺茫,老僧持鉢過 丹陽 。”

(2).引申為行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七·三僧》:“願得一茅菴,足供大士像,旁可坐卧誦經,足跡不出門,而免持鉢之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持缽”是一個具有深厚佛教文化内涵的詞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釋:

  1. 本義:手持食器(缽)

    • “持”意為用手拿着、握着。“缽”(梵語:pātra),音譯“缽多羅”,是佛教僧人特有的食器,圓形、稍扁、小口,用于盛放食物或飲水。因此,“持缽”最直接的字面意思就是用手托着或拿着缽。這是僧人日常生活的具象體現。
  2. 核心宗教實踐:乞食(托缽)

    • 在佛教傳統中,特别是原始佛教和南傳佛教,“持缽”特指僧人遵循佛陀制定的戒律,在特定的時間(通常是上午)手持空缽,前往村落或市集,沿門挨戶接受信衆的食物布施。這一行為稱為“托缽乞食”或簡稱“托缽”、“持缽”。
    • 目的與意義:
      • 維持色身: 最基礎的目的在于解決僧人的基本飲食需求,維持生命以便修行。
      • 降伏驕慢: 通過乞食,僧人放下世俗的尊嚴與身份,培養謙卑之心,破除我執與傲慢。
      • 踐行少欲知足: 乞食所得不論好壞、多少,皆平等接受,不貪求美味與富足,實踐簡樸的生活。
      • 與衆生結緣: 為在家信衆提供種植福田、積累功德的機會,是僧俗互動、佛法傳播的重要橋梁。
      • 專注修行: 避免僧人親自耕種、經商等世俗勞作,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修行悟道。
  3. 象征意義與引申

    • 僧侶身份與職責的象征: “持缽”是出家僧人身份的重要标志和行為特征,代表着其離俗修行、依信衆供養的生活方式。
    • 修行方式的代稱: 有時“持缽”也泛指僧人的修行生活或行腳參學的狀态,如“持缽雲遊”。
    • 傳承佛法的隱喻: 更深一層,“持缽”可象征僧人肩負着傳承佛陀教法、滋養衆生法身慧命的使命。缽作為盛放食物(滋養色身)的器具,也隱喻佛法(滋養慧命)。

“持缽”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解釋是佛教僧人手持食器(缽)進行乞食的行為。它不僅是僧人維持生計的方式,更是其重要的宗教實踐,蘊含着降伏煩惱、廣結善緣、專注修行等深刻意義,并成為僧人身份和修行生活的象征。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持缽”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義

    • 指僧人托缽化緣的行為,即手持缽盂(僧侶食器)乞食或接受供養。這一習俗源自佛教戒律,僧人通過托缽維持基本生活需求,同時為信衆積累功德()。
  2. 引申含義

    • 可代指“行腳”,即僧侶雲遊四方、修行傳法的過程。例如清代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中提到“免持缽之苦”,即指避免行腳奔波的辛勞()。
  3. 文學與典故

    • 唐代詩歌中多次出現該詞,如吳融《金陵遇悟空上人》中“老僧持缽過丹陽”,描繪僧人雲遊化緣的場景()。
    • 明代王陽明曾用“沿門持缽效貧兒”比喻盲目效仿他人而忽視自身本性的哲理()。
  4. 字源解析

    • “缽”為梵語“缽多羅”(pātra)音譯,特指僧侶食器,材質多為陶、鐵等,形似碗而略扁()。

提示:該詞多用于佛教典籍及古代文學作品,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如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述僧設會論》《池北偶談》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邦治北室逼阽布陳成竹绌塞存照當抵倒納奉呈風馳電卷鋒铓風水糞壤扶曳咕哧合券洪筭荒腆環合火坑镬竈堅固耐用嘉響借徣結絕激怒究論酒民酒仙翁眷待沮激巨人傳朗彈老背悔類如麗語迷纏名貴命宗甯馨濃酽怕怖錢井經商清粹清供七卿棄人劬學肉肌三薛騷奴私耽托産拓世晩熟武羅烏衣諸郎蚬殼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