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持缽的意思、持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持缽的解釋

(1).佛教語。托缽。 南朝 梁 沉約 《述僧設會論》:“至時持鉢往福衆生。” 唐 吳融 《金陵遇悟空上人》詩:“東閣無人事渺茫,老僧持鉢過 丹陽 。”

(2).引申為行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七·三僧》:“願得一茅菴,足供大士像,旁可坐卧誦經,足跡不出門,而免持鉢之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持缽”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義

    • 指僧人托缽化緣的行為,即手持缽盂(僧侶食器)乞食或接受供養。這一習俗源自佛教戒律,僧人通過托缽維持基本生活需求,同時為信衆積累功德()。
  2. 引申含義

    • 可代指“行腳”,即僧侶雲遊四方、修行傳法的過程。例如清代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中提到“免持缽之苦”,即指避免行腳奔波的辛勞()。
  3. 文學與典故

    • 唐代詩歌中多次出現該詞,如吳融《金陵遇悟空上人》中“老僧持缽過丹陽”,描繪僧人雲遊化緣的場景()。
    • 明代王陽明曾用“沿門持缽效貧兒”比喻盲目效仿他人而忽視自身本性的哲理()。
  4. 字源解析

    • “缽”為梵語“缽多羅”(pātra)音譯,特指僧侶食器,材質多為陶、鐵等,形似碗而略扁()。

提示:該詞多用于佛教典籍及古代文學作品,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如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述僧設會論》《池北偶談》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持缽》的意思

《持缽》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佛教僧人手執缽缽器皿的行為或動作。在佛教中,缽缽是僧人日常乞食的容器,象征着他們的清淨與虔誠。

拆分部首和筆畫

《持缽》是由“扌”(手)和“钅”(钅是金屬部首)兩個部首組成,并且總共有9畫。

來源和繁體字

《持缽》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佛教文獻,最早出現在《大正新修大藏經》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持鉢」。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缽」的字形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它的上部是“匕”字,表示器具,下部是“皮”字,表示容器。這種寫法強調了缽的實用性和實物形态。

例句

1. 他整天默默地持着缽缽,行走在寺廟之間。

2. 佛陀教導僧人,持缽乞食應當心無所住,不起執着之心。

組詞

1. 持久:堅持不懈,延續時間長。

2. 手持:用手握着或抓着。

3. 缽具:指用來盛放食物或其他物品的缽類器具。

近義詞

手舉、手揚:指手中舉起或揚起物品。

反義詞

放下:與持缽相對,意思是将手中的物品放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