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府琴曲名。 晉 崔豹 《古今注》卷中:“《别鶴操》, 商陵 牧子 所作也。娶妻五年而無子,父兄将為之改娶。妻聞之,中夜起,倚戶而悲嘯。 牧子 聞之,愴然而悲,乃歌曰:‘将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遠路漫漫,攬衣不寝食忘餐!’後人因為樂章焉。”後用以指夫妻分離,抒發别情。 唐 常建 《送楚十少府》詩:“因送《别鶴操》,贈之雙鯉魚。鯉魚在金盤,别鶴哀有餘。” 明 何景明 《贈王文熙》詩之一:“泠泠朱絲絃,聽我《别鶴操》。”參閱《樂府詩集》卷五八。
《别鶴操》是中國古代琴曲名,源于一則夫妻被迫分離的典故,後成為文學中表達離别哀情的經典意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别鶴操》最早記載于晉代崔豹《古今注》。相傳商陵牧子(一說高陵牧子)娶妻五年無子,父兄欲為其另娶。其妻聞訊後深夜悲泣,牧子感傷作歌:“将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遠路漫漫,攬衣不寝食忘餐!”後人将此歌譜為琴曲,即《别鶴操》。故事核心反映了古代“無子出妻”制度下的婚姻悲劇。
别離意象
琴曲《别鶴操》因哀婉凄切,成為詩詞中象征夫妻離散的固定典故。如南朝鮑照“甯作野中之雙凫,不願雲間之别鶴”,以“别鶴”對比“雙凫”,凸顯被迫分離之痛。
琴曲代稱
後世常以“别鶴”“别操”代指此曲,如唐代常建“因送《别鶴操》,贈之雙鯉魚”,謝朓“是時操《别鶴》,淫淫客淚垂”,均借琴曲渲染離愁。
該典故衍生出“别鶴離鸾”“别鶴孤鸾”等成語,均喻指離散的恩愛夫妻。明清小說如《閱微草堂筆記》亦沿用此意象,展現其深遠影響。
注:不同文獻對主人公籍貫(商陵/高陵)記載略有差異,但核心情節一緻。欲了解完整信息,可查閱《古今注》《琴操》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