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lebrate a festival] 在節日裡進行慶祝活動;度過節日
過節後我們将投入新的訓練
(1).超過限度;沒有節制。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權》:“故聖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過節;使之敦樸,不得無欲。無欲有欲,各得以足。” 宋 蘇轼 《禦試制科策》:“浮雨過節,煗氣不效。”
(2).過于節制。《新唐書·禮樂志十二》:“慢者過節,急者流蕩。”
(3).待人接物等方面應注意的禮節或手續。《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這人既如此通達諳練,豈有連個送禮的輕重過節他也不明白的理?”《官場現形記》第五八回:“王爺同他們議了半天,無非‘是是是’,‘者者者’,鬧了些過節兒,一點正經主意都沒有。”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三:“她陪着 招弟 去練習滑冰,在一些小小的過節上都把 招弟 伺候得舒舒服服。”
(4).在節日進行慶祝等活動。 宋 戴複古 《新年自唱自和》之三:“過節喜無事,謀歡要及辰。”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小柱子 年約十四五,光葫蘆頭,穿一身農村的孩子過年過節才穿的新衣裳。” 孫犁 《白洋澱紀事·殺樓》:“兵荒馬亂,人們不能像平常那麼心裡幹幹淨淨的過節。”
(5).指過了節日。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南人冬至歲首,不詣喪家;若不脩書,則過節束帶以申慰。”
(6).嫌隙。 鄧友梅 《煙壺》四:“大6*奶奶和 劉奶媽 有什麼過節,且不說他。”
(7).事情的過程。 梁斌 《紅旗譜》五:“ 朱老忠 講着, 嚴志和 在一邊聽,這些來派過節他都知道,低着頭兒不說什麼,心裡卻翻絞得難受。”原注:“來派、過節--事情的源委、過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過節漢語 快速查詢。
“過節”是漢語中具有多層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圍繞“節日”展開,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解析
字面本義
“過”指經曆、度過,“節”指特定日期或節氣,組合為“經曆節日”之意。例如《紅樓夢》第五十三回“當下已是臘月,離年日近,賈珍那邊開了宗祠,忙着過節打掃”,此處指春節前的準備活動。
引申義項
在方言與口語中,“過節”可表示“處理矛盾”。例如老舍《四世同堂》中“他們之間雖無大仇,卻有些小過節”,此處引申為人際關系的隔閡。
二、文化内涵
中國傳統節日多與祭祀、團聚相關,“過節”常伴隨特定習俗。如《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人“過節序,士庶自早互相慶賀”,體現節日的社交功能。現代語境下,“過節”更強調家庭團聚與文化傳承,例如中秋節賞月、端午節賽龍舟等。
三、語法特點
“過節”作動詞時,可搭配時間狀語(如“過春節”“過中秋節”);作名詞時,需添加修飾成分(如“這段過節期間”)。《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歸類為動賓結構短語,強調動作與對象的關聯性。
例句參考
參考來源
本文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及曆代文學作品用例,文化考據部分引自《中國民俗通史》《東京夢華錄》等典籍。
“過節”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定義
指在特定節日期間進行慶祝活動或遵循傳統習俗,如春節貼對聯、中秋吃月餅等。例如:“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團聚慶祝。”
文化意義
節日是傳承文化、弘揚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如清明節祭祖、端午節紀念屈原等。
定義
指人與人之間因過往事件産生的矛盾、隔閡或不愉快經曆。例如:“他倆因工作競争有過節,見面時總不自在。”
來源與用法
此義項源自《新唐書》中“慢者過節,急者流蕩”的表述,後演變為描述人際關系的緊張狀态。
如需更完整的釋義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白鲦班授報幕标樁駁選撤酒趁夥打劫斥詈持重存荊大居正淡水湖點觸電熨鬥東家夫子鋒镝豐上鐘宮征狗後鈎舌谷口谷那酣嗜豪曠鴻垆花樣賈官揭帝忌嫉機米禁倉精照迥然救焚投薪俱瞻開懷默送泥垢旁訟匹嫡破野頭秋秋繞騰山兜韶武十不閑束腹素簾踢雪烏骓頽裂罔道亡何五加皮無生境鶱飛線绉霞绡霧縠下着謝禮西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