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庸的言語。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詩之二:“厚韻屬疏語,薄名謝嚣聞。” 明 胡應麟 《詩薮·近體下》:“‘一将功成萬骨枯’,是疏語;‘可憐 無定河 邊骨’,是詞語。”
(2).指空疏的言詞。 明 李贽 《王骥》:“此則稍有識見,非復彼時訓導諸人疏語。”
“疏語”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一、指人際關系的疏遠冷淡
二、指言語内容的平庸或空泛
補充說明
“疏”字本身有疏通、分散、關系遠等含義(如“疏遠”“疏忽”),這為“疏語”的兩種解釋提供了語義基礎。需注意,第一種解釋更貼近現代日常用法,第二種則多見于古代文學評論。
《疏語》意為言語簡潔而有力,卻深含深意,能引發人們的思考與共鳴。
《疏語》的部首是疋(pǐ),共有5劃。
《疏語》一詞源于古代文言文,用來形容那些簡短、有力的言辭。
《疏語》的繁體字為「疎語」。
古代寫作《疏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即「疏語」。
1. 他的話雖然短,卻是一句疏語,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内心。
2. 這本書裡充滿了智慧的疏語,每一句都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與《疏語》相關的詞語有:
1. 疏而不漏:形容處理事務、言辭等時,全面、細緻,不遺漏任何細節。
2. 語短情長:形容言辭簡練、措辭精當,卻能表達深厚的情感。
與《疏語》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簡言韻語
2. 言簡意赅
與《疏語》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至言深語
2. 言多必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