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處事的四患。指叨、貪、很、矜。《莊子·漁父》:“所謂四患者: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挂功名,謂之叨;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人同于己,則可,不同于己,雖善不善,謂之矜。”
(2).緻政的四患。指僞、私、放、奢。《後漢書·荀悅傳》:“緻政之術,先屏四患。一曰僞,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僞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
(3).指財、色、名、勢。 宋 邵雍 《男子吟》:“財能使人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勢能使人依。四患既都去,豈在塵埃裡。”
(4).佛教語。以生、老、病、死為人生四患。
“四患”是中國古代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特指四種危害社會或個人修養的弊端。其核心釋義及具體指向如下:
一、核心釋義
“四患”指四種需要警惕和戒除的禍患,主要源于儒家經典《荀子·修身》篇的論述。該概念強調個人修身養性時需規避的負面行為模式,具有鮮明的道德警示意義。
二、具體指向(據《荀子·修身》)
三、典籍用例
《荀子·修身》原文明确批判四患的危害性:
“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谀……害良曰賊……是謂是、非謂非曰直。竊貨曰盜……保利棄義謂之至賊……多而亂曰秏。”
此處通過對比正直(“直”)與四患的對立,強調摒除谄、貪、賊、亂是修身之本。
四、思想價值
該概念體現了儒家對道德自律的重視:
參考文獻
“四患”一詞在不同文獻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以下是綜合整理後的詳細釋義:
核心内容:指為人處世的四種弊病,即放肆、貪婪、固執、傲慢。
核心内容:治理政事的四種隱患,即僞、私、放、奢。
核心内容:指世俗欲望的四種禍患,即財、色、名、勢。
邵雍認為,財物誘發貪婪,美色助長沉迷,名聲催生驕矜,權勢導緻依附,若能摒棄此四者,則可超脫凡塵。
核心内容:佛教将生、老、病、死 視為人生四大苦難,需通過修行解脫。
“四患”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漁父》《後漢書》等原著,或查閱佛教經典。
愛國布白義寶臣編攔裱畫匠冰散瓦解畢甕庳小補助廛郭塵役捶擊春醞耽酒丹霄路殿春多務二拔翻出伏筆浮名虛利浮言改心高熱勾使軌程過籍故俗畫符華選簡素簡種薄收嘉聞九級浮圖句駁朗潔琳宇曆圖旅費麥麰罷于奔命切磋輕絕日煙乳齒三心灑派上肩容易下肩難是百的松風耳歲氣鎖上毋度無夫家五官無荒瞎吵八嚷先蠶壇谿峒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