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分明;不張揚。《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賞罰無章,何以沮勸?” 孔穎達 疏:“章,明也。”《國語·晉語一》:“今夫以君為 紂 ,若 紂 有良子,而先喪 紂 ,無章其惡而厚其敗。”
(2).沒有次序。 唐 韓愈 《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雜亂而無章。” 葉聖陶 《四三集·一桶水》:“往來取水隻是雜亂無章的一陣胡鬧。”
“無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缺乏條理或結構
指事物沒有明确的組織、歸納或順序,常用于描述文字、行為或思維的混亂狀态。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提到“賞罰無章”,即指獎懲缺乏明确标準。
不張揚、不顯露
在部分語境中,表示隱藏或未明确表達,如《國語·晉語一》中“無章其惡”指不顯露惡行。
總結來看,“無章”既可指具體事物的無序性,也可隱含對隱藏狀态的描述,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無章》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意指沒有章法、次序或規律。可以指事物混亂無序,也可以指文字或文章缺乏條理。
《無章》的部首是一,總共有七個筆劃。
《無章》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的《詩經》。《詩經·小雅·采蘩》中有一句:“曾無與人逢其既朝兮,路行僰無汝猷。”其中,“僰”指原始居民,也可以理解為原始狀态的意思。而“無汝猷”則表示無章無序之意。
《無章》的繁體字為「無章」。
在古代,「無」字分為兩個部分,上面的部分寫成「亡」,下面的部分寫成「食」。意味着失去了食物,引申為沒有規矩、無序。
1. 這個房間亂七八糟,一點也沒有條理和無章。
2. 小說的情節編排雜亂無章,讓人看得雲裡霧裡。
無序、無規、無理、無辜、無所適從、無法無天
無序、混亂、雜亂、無條理、無規則
有章、有序、有規、有理、有節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