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班劍的意思、班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班劍的解釋

(1).有紋飾的劍。或曰以虎皮飾之。班,通“ 斑 ”。 漢 制,朝服帶劍。 晉 易以木,謂之班劍,取裝飾燦爛之義。後用作儀仗,由武士佩持,天子以賜功臣。《南史·張敬兒傳》:“﹝ 敬兒 ﹞既得開府,又望班劍。語人曰:‘我車邊猶少班蘭物。’” 唐 李白 《天長節使韋公德政碑》:“羅衣蛾眉,立乎玳筵之上;班劍虎士,森乎翠幕之前。”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旗旐采章·班劍》:“本 漢 朝服帶劍,取五色班闌之義。《開元禮義纂》曰: 漢 制,朝服帶劍, 晉 代之以木,謂之班劍, 宋 齊 謂之象劍。”

(2).指持班劍的武士。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以靖難之功,進爵為侯,兼授尚書令、中軍将軍,給班劍二十人。”《舊唐書·魏徵傳》:“ 徵 薨,年六十四, 太宗 親臨慟哭……給羽葆鼓吹、班劍四十人。”參見“ 斑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班劍是中國古代儀仗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裝飾有花紋的木制儀仗用劍,常用于帝王、貴族或高官出行的儀衛隊列中。其名稱源于“班”通“斑”,意為紋飾,後引申為排列成班的持劍儀仗隊。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後漢書·輿服志》記載:“諸侯王法駕,虎贲、旄頭、班劍、鼓吹備其儀”,體現了其作為身份象征的功能。

從形制上看,班劍并非實戰兵器,而是以木制成并施以彩繪,劍身常飾有虎紋、雲紋等圖案,劍鞘鑲嵌珠寶或包裹錦帛。唐代杜佑在《通典·禮典》中描述:“班劍,謂執劍成行,班列于前……以木為之,或施雕镂”,說明其材質與禮儀屬性。隨着朝代更疊,班劍的使用範圍逐漸擴大,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朝廷常将“賜班劍”作為對功臣的殊榮,如《晉書·職官志》載:“諸公及位從公者……給虎贲二十人,班劍二十人”。

在文化内涵層面,班劍制度反映了古代禮法中對等級秩序的嚴格規定。《隋書·禮儀志》特别強調班劍數量與官階的對應關系:“一品班劍六十人,二三品四十人,四品三十人”,這種量化差異成為身份辨識的重要标志。至宋代以後,班劍逐漸被其他儀仗器物取代,但其作為古代禮儀文化載體的曆史價值,仍為研究典章制度的重要實證材料。

主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班劍”詞條
  2. 《辭源》第三版儀仗類目
  3. 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4. 上海古籍出版社《通典》校注本
  5. 國家圖書館藏《隋書》善本

網絡擴展解釋

“班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儀用劍,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班劍最初指有紋飾的劍,或以虎皮裝飾的劍(“班”通“斑”)。漢代規定官員朝服需佩劍,但晉代改用木制,稱為班劍,取其裝飾華麗之義,後演變為儀仗用具,由武士佩持,天子用于賞賜功臣。


二、曆史演變

  1. 材質變化
    漢代為金屬劍,晉代改為木制,表面雕刻紋飾或包裹虎皮,徹底失去實戰功能,成為象征性禮器。
  2. 功能轉變
    從實用兵器轉為儀仗标志,宋齊時期又稱“象劍”。

三、象征意義

班劍是身份與榮譽的象征,常用于表彰功臣。例如:


四、相關考據

據《開元禮義纂》《漢官儀》等文獻,班劍劍首裝飾物(如璏、環等)的差異可區分佩戴者等級。其形制與“鼓吹”(儀仗樂隊)常配合使用,凸顯禮儀規格。


班劍是古代禮儀制度中的重要元素,體現了從實用到象征的功能演變,兼具裝飾性與階級标識作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史》《舊唐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僾尼邦哲畢力筆特黑衙門不住氣成年串話唇揭齒寒楮錢疵點盜弄倒書得要發昏章第十一膚如凝脂高鬟勾串貴土歸帳路頭國際勞動節故行雇主韓信用兵,多多益辦赫剌剌何窮華密黃麞徽望渾如火樹琪花解續藉子井井有方軍監開足馬力刻臂掠治硫化籬帳隴首麪條魚穆王偏敬前說怯弱祈谷壇清風高節輕省起駛趨跄取債熱窩兒如棄敝屣十親九故水瓶思裁算計兒痛心拔腦寫神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