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y I ask] 敬辭,用于向别人詢問事情;請問
借問酒家何處有?
(1).猶詢問。《宋書·蕭惠開傳》:“慮 興宗 不能詣己,戒勒部下:‘ 蔡會稽 部伍若借問,慎不得答。’” 唐 任華 《寄杜拾遺》詩:“ 杜拾遺 ,知不知,昨日有人誦得數篇黃絹詞,吾怪異奇特借問,果然稱是 杜二 之所為。” 元 薩都剌 《宮詞》:“駿馬驕嘶懶着鞭,晚涼騎過禦樓前。宮娥不識中書令,借問誰家美少年。”
(2).古詩中常見的假設性問語。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 晉 陶潛 《悲從弟仲德》詩:“借問為誰悲?懷人在九冥。” 唐 韓愈 《送僧澄觀》詩:“借問經營本何人?道人 澄觀 名籍籍。” 宋 姜夔 《昔遊詩》:“朝發 黃陵祠 ,暮至 赤沙 曲。借問此何處?滄灣三十六。”
(3).向人打聽情況時所用的敬辭。猶言請問。《水浒傳》第三回:“ 史進 道;‘借問經略府内有個 東京 來的 王教頭 嗎?’”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二:“ 鄧秀梅 停步問道:‘借問一聲,鄉政府是哪個屋場?’”
(4).過問。《舊唐書·劉仁軌傳》:“今日官府,與往日不同,人心又别。 貞觀 、 永徽 年中,東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弔祭,追贈官職,亦有迴亡者官爵與其子弟。從 顯慶 五年以後,征役身死,更不借問。” 宋 梅堯臣 《村豪》詩:“裡胥休借問,不信有官權。”
“借問”的漢語詞典釋義與用法探析
一、核心釋義
“借問”在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作禮貌性詢問的敬辭,表示向他人請教或打聽信息,帶有謙遜、客氣的語氣。其構詞由“借”(表謙遜)與“問”(詢問)組合而成,凸顯語言交際中的禮節性。例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二、權威詞典解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借問”為“向人打聽事情時用的敬辭”,強調其口語化特征及禮貌功能。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漢語大詞典》
釋義為“猶請問,向人詢問的敬語”,并引證古代文獻如唐代杜甫《後出塞》詩:“借問大将誰?恐是霍嫖姚。”說明其曆史沿用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古代漢語詞典》
指出“借問”在古漢語中常見于詩詞與對話,兼具“借機探問”與“委婉提問”的雙重語用色彩。
來源:商務印書館。
三、語義演變與語用特征
從先秦文獻至現代口語,“借問”始終保留敬辭屬性。如《水浒傳》第三回:“借問經略府内有個東京來的王教頭否?”
多用于陌生人或正式場合的詢問,隱含對對方知識、時間的尊重,如“借問這條路通往火車站嗎?”
四、典型例句與文學引用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李白《清平調》)
“借問您是否知道附近有便利店?”(日常交際)
五、使用場景建議
適用于需體現教養與尊重的對話場景,如問路、咨詢信息等,避免用于親密關系或非正式閑聊,以免顯得疏離。
參考資料
“借問”是漢語中常見的禮貌性詢問用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借問”拼音為jiè wèn,核心含義是禮貌地向他人詢問或打聽事情,相當于“請問”。例如:
在古典詩詞中,“借問”常作為假設性問語,上句提問,下句自答,增強表達效果:
“借問”在詢問時帶有尊敬或謙遜的語氣,常見于正式場合或書面語:
“借問”既可作日常禮貌詢問,也是古詩中增強意境的修辭手法,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宋書》《水浒傳》及唐詩選輯。
班衣戲采被俘不斵草帖成律騁娛塵侶趁手創收黨刊丹艧踮腳冬桃斷趾笃摯耳聽八方方邵煩喧馮屍凫臇夫課府帑蓋然判斷和綽和鬧後鎮環簇家雀基層哜齒京城氏笄歲舊汙空言虛語來婆爛賬量小力微陸大夫螺青面皮冥雪泡沫經濟千裡轉饷棄力秦失其鹿鵲華莊桑榆暮景三號繩子式凴使貪使愚水底撈月水工損怨沓來踵至托命王貢舞藝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