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匡糾的意思、匡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匡糾的解釋

矯正;糾正。 漢 應劭 《風俗通·愆禮》:“論者既不匡糾,而雲觀過知仁,謂心之哀惻,終始一者也。”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儒學統一時代》:“毋亦以民權既未能興,則政府之舉動措置,既莫或監督之而匡糾之,非於無形中有所以相懾,則6*民賊更何忌憚也。”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匡糾流俗,厲如電霆,使天下羣倫,為聞聲而搖蕩。” 魯迅 《兩地書·許廣平<緻魯迅十一>》:“非鏡無以鑒形,自勉之外,正待匡糾,先生倘進而時教之,幸甚!”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匡糾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匡糾是漢語中表示糾正、矯正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對錯誤或偏差的修正與整頓。以下從釋義、字源、用例等角度解析該詞:

  1. 釋義與字源

    “匡”本義為古代盛飯的方形竹器,引申為輔助、扶正,《說文解字》釋其“一曰正也”;“糾”原指繩索纏繞,後衍生出督察、矯正之意,《玉篇》注“糾,督也”。兩字結合後,“匡糾”強調通過幹預使事物回歸正軌,如《漢語大詞典》定義為“糾正、矯正偏差”。

  2. 古籍用例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政治或道德層面的修正行為。例如《後漢書·荀彧傳》載“匡糾邊鄙,以清朝廷”,指整頓邊疆政務;《左傳·僖公二十六年》亦有“糾逖王慝”之句,其中“糾逖”與“匡糾”意近,均含肅清弊病之義。

  3. 現代應用場景

    在當代語境中,“匡糾”多用于正式文書或學術論述,如“匡糾行業亂象”“匡糾政策執行偏差”。其語義強度高于“糾正”,隱含系統性整頓的意味,常見于法律、管理等領域。

  4. 相關詞彙

    與“匡糾”近義的詞包括“匡正”(強調扶助性糾正)、“糾偏”(側重局部調整)等,反義詞則為“縱容”“放任”。這些詞彙共同構成漢語中描述修正行為的語義網絡。

網絡擴展解釋

“匡糾”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āng jiū,其核心含義為矯正、糾正,常用于描述對錯誤、弊端或危機局勢的修正與改善。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二、使用場景

  1. 社會治理:如梁啟超提到“匡糾政府舉措”,指監督并糾正施政中的問題。
  2. 個人行為:用于批評或修正他人的過失,如漢應劭《風俗通·愆禮》中“論者既不匡糾”。
  3. 危機應對:指挽救或改善危機局勢,如“匡糾時弊”。

三、例句參考


四、相關詞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如梁啟超、魯迅的原文),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邊司碧漪不瞞程儀辰宿斥題侈窳搊擡船員純固春化踮腳疊步分圭改造孤介骨魯魯果勇骸筋鴻妻隳節敗名驕兵悍将矯敕揭曉靜遏謹言苦克領夾黎彥賣唱面糊團妙論憫念牧監木牌木罂撓弱抛持青币騎上揚州鶴蜷卧羣獨融朗蝚蝯社廟飾動適觀適館授粲束帶孰論屬章肆矜太一體意違經物鏡相視吓怒鹹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