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匡糾的意思、匡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匡糾的解釋

矯正;糾正。 漢 應劭 《風俗通·愆禮》:“論者既不匡糾,而雲觀過知仁,謂心之哀惻,終始一者也。”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儒學統一時代》:“毋亦以民權既未能興,則政府之舉動措置,既莫或監督之而匡糾之,非於無形中有所以相懾,則6*民賊更何忌憚也。”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匡糾流俗,厲如電霆,使天下羣倫,為聞聲而搖蕩。” 魯迅 《兩地書·許廣平<緻魯迅十一>》:“非鏡無以鑒形,自勉之外,正待匡糾,先生倘進而時教之,幸甚!”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匡糾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匡糾”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āng jiū,其核心含義為矯正、糾正,常用于描述對錯誤、弊端或危機局勢的修正與改善。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二、使用場景

  1. 社會治理:如梁啟超提到“匡糾政府舉措”,指監督并糾正施政中的問題。
  2. 個人行為:用于批評或修正他人的過失,如漢應劭《風俗通·愆禮》中“論者既不匡糾”。
  3. 危機應對:指挽救或改善危機局勢,如“匡糾時弊”。

三、例句參考


四、相關詞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如梁啟超、魯迅的原文),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匡糾的意思

《匡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其意思是“糾正、改正錯誤、彌補缺憾”。

拆分部首和筆畫

《匡糾》由兩個部首組成:

匚(fāng)是一個獨立的偏旁,表示“匡正、糾正”。

纟(mì)是一個獨立的偏旁,表示“糾纏、扭結”。

《匡糾》的拆分筆畫是7畫+6畫=13畫。

來源和繁體

《匡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述而》:“苟不至德,至至德也,反是則匡救弗至矣。”意思是隻有達到至高無上的德行,才能整治人心,糾正錯誤。

在繁體字中,匡糾的寫法分别是「匡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匡糾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一種寫法是“扛累”,扛表示匡正,累表示解決、糾纏。另一種寫法是“扛橤”,橤表示糾正、修正。

例句

1. 他起初有一些錯誤的觀念,但是經過一番思考和他朋友的匡糾,他最終明白了自己的錯誤。

2. 在團隊中,需要有人勇于堅持真理,并且能夠勇敢地對錯誤進行匡糾。

組詞

以下是一些與《匡糾》相關的組詞:

1. 匡正(kuāng zhèng):糾正錯誤

2. 糾纏(jiū chán):纏繞、糾結

3. 糾正(jiū zhèng):改正錯誤

4. 缺憾(quē hàn):不完美、不圓滿

近義詞和反義詞

以下是一些與《匡糾》近義的詞語:

1. 整治(zhěng zhì):糾正、整頓、整理

2. 改錯(gǎi cuò):糾正錯誤、改正

3. 矯正(jiǎo zhèng):糾正、修正

與《匡糾》反義的詞語是“縱容”(zòng róng),意思是放任、縱容錯誤的發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