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矜允的意思、矜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矜允的解釋

憐憫準許。 南朝 梁 任昉 《為褚谘議蓁讓代兄襲封表二》:“奉被還詔,未垂矜允。” 唐 崔融 《請修書表》:“區區之誠,敢希矜允。” 宋 王安石 《上歐陽永叔書》:“若朝廷必復召試,其亦必以私急固辭,切度寬政,必蒙矜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矜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根據上下文具體區分:

一、成語含義(自負正直)

  1. 基本解釋
    讀作jīn yǔn,指“自負正直,以道義為榮”,形容人自命清高,習慣用道德标準衡量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2. 來源與用法
    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吾聞之,矜允者,不免乎禍。” 原意是批判過于自負正直的人易招緻禍患。現代多用于描述自視甚高或嚴苛評判他人的人,隱含貶義。


二、古語含義(憐憫準許)

  1. 基本解釋
    在古籍中,“矜允”也可表示“憐憫準許”,常見于古代奏章、文書中,用于請求他人或上級的寬容或批準。

  2. 文獻用例

    • 南朝梁·任昉:“奉被還詔,未垂矜允。”(表奏中懇請批準)
    • 宋·王安石:“必蒙矜允。”(希望得到寬容)

使用建議

若在成語或文學批判語境中,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若涉及古籍文獻(如奏章、書信),則參考第二種含義。具體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矜允的意思

矜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謙虛寬宏,寬厚饒恕。形容人在待人接物的時候溫和寬容,不計較小節,富于氣度和大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矜允的拆分部首為矛和兒,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矜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出自春秋時期。在《左傳》一書中,有一句描寫齊桓公寬厚大度的話:“桓公知禮,盛德在身。有物不獨求,諸候以茍言。《矜允》常在位,蓋為下國主。”這句話中的“矜允”一詞,用來形容齊桓公的品德。

繁體

矜允的繁體字為“墨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矜允的“矜”字是從“或”字推衍而來,有着一個短矛的象形。而“允”字則是從“兒”字推衍而來。

例句

1. 他平易近人,待人矜允而不失親切。 2. 這位領導寬容大度,待人寬厚矜允。

組詞

矜允作為一個詞語,沒有明确的常用組詞搭配。

近義詞

寬宏、寬厚、大度、容忍、饒恕

反義詞

刻薄、苛刻、吝啬、小氣、報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