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有圖畫、地圖的書籍或地理志。 唐 王建 《題酸棗縣蔡中郎碑》詩:“不向圖經中舊見,無人知是 蔡邕 碑。”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徐漢玉》:“行至 來賓縣 ,得圖經,視之, 唐 嚴州 也。”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經中》:“辨疆域者有圖經, 摯虞 以作畿服經也。”
“圖經”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的一種特殊形式,主要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指附有圖畫或地圖的書籍或地理志,是地方志(方志)發展過程中的早期編纂形式。其名稱中:
在少數語境中,“圖經”作為成語,喻指“憑經驗智慧處理事務”(源自《莊子·秋水》),但此用法遠不及地理文獻含義常見。
《圖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和“一”,筆畫總數為兩畫。
《圖經》的字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字演變過程。它最早出現在古代辭書《爾雅·釋言下》中,意為“書的都頭,名也”,意思是指擔任編寫書籍的職務。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漢語中表示“圖表資料”的意思。
《圖經》的繁體字為“圖經”。在繁體字中,“圖”字的上方會加上一個“⼖”字旁,而“經”字會加上一個“⻌”字旁。
在古代漢字中,字形常常略有不同于現代寫法。《圖經》在古時的寫法中,“圖”字的上方略微向右彎曲,而“經”字的“⻌”字旁則曲線更加明顯。
1. 這本《圖經》記錄了該地區的地理信息。
2. 學習利用《圖經》可以更直觀地了解知識。
1. 圖書:表示書籍中含有圖表等資料的書。
2. 經書:指古代的經籍,如《四書五經》。
3. 圖标:用圖形表示事物的标志性符號。
1. 圖表:指用圖示的方式呈現數據或信息的形式。
2. 圖解:通過圖像和文字結合的方式來解釋和說明。
3. 圖片:指用攝影、繪畫等方式表現現實或想象中的景物、形象。
文字:指用符號或記號表達語言的形式和方式。
語言:通過口頭或書面的方式表達思想和感情的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