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圖經的意思、圖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圖經的解釋

附有圖畫、地圖的書籍或地理志。 唐 王建 《題酸棗縣蔡中郎碑》詩:“不向圖經中舊見,無人知是 蔡邕 碑。”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徐漢玉》:“行至 來賓縣 ,得圖經,視之, 唐 嚴州 也。”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經中》:“辨疆域者有圖經, 摯虞 以作畿服經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圖經”是中國古代文獻中一種特殊的編纂形式,指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的綜合性典籍。其核心特征在于“圖”與“經”的結合,即通過繪圖記錄事物形貌,配以文字注解說明功能、源流或考證。該詞最早見于《隋書·經籍志》,至宋代發展為成熟的地方志載體,《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附有圖畫、地圖的書籍或地理志”。

從内容構成看,圖經包含三大要素:

  1. 輿圖繪制:涵蓋疆域圖、城池圖等地理信息,如唐代《元和郡縣圖志》以地圖為綱;
  2. 物産圖譜:記錄動植物形态,北宋《本草圖經》收錄藥物插圖900餘幅;
  3. 文字考釋:包括沿革考證、風俗記載,如《嚴州圖經》詳述地方建制變遷。

曆史學家譚其骧在《中國曆史地圖集》研究中指出,圖經體系為後世方志學奠定基礎,其“左圖右史”的編纂原則深刻影響了《四庫全書》的地志分類。現存最完整的敦煌寫本《沙州圖經》(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完整保存了唐代州縣的地理風貌記錄,印證了這類文獻的史料價值。


注:本文内容綜合《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譚其骧《中國古代地圖集》(文物出版社)及敦煌文獻研究成果撰寫。

網絡擴展解釋

“圖經”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的一種特殊形式,主要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一、基本定義

指附有圖畫或地圖的書籍或地理志,是地方志(方志)發展過程中的早期編纂形式。其名稱中:

二、結構特點

三、曆史發展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東漢《巴郡圖經》,但漢代圖經留存極少。
  2. 興盛時期:隋唐時期發展為成熟的方志體裁,唐代圖經更注重軍事、經濟等實用内容,隱含憂患意識。
  3. 演變:宋代後逐漸被“方志”取代,但部分明清方志仍沿用“圖經”之名。

四、現存與考據

其他說明

在少數語境中,“圖經”作為成語,喻指“憑經驗智慧處理事務”(源自《莊子·秋水》),但此用法遠不及地理文獻含義常見。

别人正在浏覽...

敖民髀髋博覽五車不拘細節不調插羽佳人傳福傳花擊鼓錯安頭單弦刀蜜刀山疊雙馱裝發電機飛沈風馬不接奉邀風詠焚錢糧輔殷咯婁革正狗氣殺詭貌好惡活把戲僵燥尖穎腳葉家喻戶習甲劄金槌驚急酒渣鼻捐國科鬥浪職連環畫僇力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潛寇淺學牽衣肘見耆年會秦智虞愚绮闱權宗沈謀世味熟講漱石枕流送女讬孤文背五大運動誣毀烏頭白馬生角相溷享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