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八方的意思、耳聽八方的詳細解釋
耳聽八方的解釋
[have keen ears——be alert] 八方: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能兼顧八方,說明人精明機警。也可說人的消息靈通
為将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封神演義》
詳細解釋
耳朵同時察聽各方面來的聲音。多用以形容機警。八方,四方四隅的總稱。 老舍 《趙子曰》第四:“生在這個新社會裡,要是沒有一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到處顯出精明強幹的能力,任憑有天好的本事,滿肚子的學問,至好落個‘老好’。”京劇《沙家浜》第四場:“司令,這位 阿慶嫂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膽大心細,遇事不慌。”
詞語分解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 八方的解釋 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八個方向詳細解釋.四方和四隅。《逸周書·武寤》:“王赫奮烈,八方鹹發。”《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潯衍溢。” 顔師古 注:“四方四維謂
網絡擴展解釋
“耳聽八方”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機警敏銳,能夠全面感知周圍環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ěr tīng bā fāng
- 字面含義:“八方”指東、南、西、北四方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隅,合稱八方。字面意思是耳朵能同時聽到各個方向的聲音。
- 引申義:比喻人反應靈敏、洞察力強,能廣泛接收信息并迅速應對,常用于形容軍事指揮者、管理者等需要高度警覺的角色。
出處與用法
-
文學出處
- 最早見于明代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三回:“為将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 清代錢彩《說嶽全傳》第十六回亦有類似用法。
-
語法與搭配
- 主謂式結構,常作賓語或定語,如“具備耳聽八方的能力”。
- 多與“眼觀六路”連用,強調視覺與聽覺的全面感知(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眼觀六路、明察秋毫(側重視覺洞察)。
- 反義詞:不聞不問、充耳不聞。
例句參考
- 文學例句:老舍《趙子曰》中寫道:“要是沒有一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到處顯出精明強幹的能力……”。
- 現代應用:形容優秀指揮員需“耳聽八方”,及時掌握戰場動态。
“耳聽八方”強調對信息的全面接收和快速反應能力,適用于需要高度警覺或廣泛獲取信息的場景。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詳情,可參考《封神演義》《說嶽全傳》等古典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耳聽八方》的意思、結構和例句解析
《耳聽八方》是一個成語,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聲譽或消息傳播得非常遠,可以聽到來自各個方向的聲音。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為:“耳”(耳朵的耳)+ “八”(數字)+ “方”(指方向)。共計12個筆畫。
來源:
《耳聽八方》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古代典籍,可以追溯至《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們通過自己的耳朵,聽到了八個方向的聲音,說明消息傳播迅速,人們的聲譽在各地廣為傳播。
繁體字:
《耳聽八方》的繁體字形式為「耳聽八方」。
古時候漢字寫法:
《耳聽八方》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差無幾。
例句:
他的聲譽已經耳聽八方,無人不知。
組詞:
聆聽、廣播、傳媒、消息、訊息等。
近義詞:
廣為流傳、家喻戶曉、聞名遐迩等。
反義詞:
不為人知、默默無聞、名聲泯滅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