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畫黼的意思、畫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畫黼的解釋

指巾幂上繡以黑白相間的斧形花紋。《周禮·天官·幂人》“凡王巾,皆黼” 漢 鄭玄 注:“四飲三酒皆畫黼, 周 尚武,其用文德則黻可。”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畫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織物或服飾上的特定紋飾。以下是綜合相關信息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畫黼(huà fǔ)指在巾幂(古代覆蓋器物的布帛)或禮服上繡制的黑白相間的斧形花紋。這種紋樣具有鮮明的禮制特征,常見于周代貴族服飾或禮儀用品中。


延伸解析

  1. 紋樣特征
    黼紋以黑白兩色交替排列,形成斧頭形狀的幾何圖案,象征威嚴與秩序。其設計源于古代“黼”的定義,《說文解字》提到:“黼,白與黑相次文”,即黑白相間的紋樣。

  2. 文化象征
    周代尚武,斧形花紋(黼)被用于巾幂、禮服等禮儀場合,既體現等級制度,也暗含武力權威。與之相對的“黻”(黑青相間花紋)則多用于文德相關的裝飾。

  3. 文獻記載

    • 《周禮·天官·幂人》記載“凡王巾,皆黼”,漢代鄭玄注:“四飲三酒皆畫黼”,說明黼紋是王室用品的标志性裝飾。
    • 《詩經·小雅·采菽》中“玄衮及黼”也印證了其在貴族服飾中的應用。

關聯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紋樣演變,可參考《周禮》《說文解字》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畫黼:一個古老的漢字

畫黼(huà fǔ)是一個古老而少見的漢字,即使在現代,它也很少被使用。下面我将介紹一些關于畫黼的基本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畫黼由「彡」和「甫」兩個部首組成。它總共由26個筆畫組成,其中「彡」部旁占4個筆畫,「甫」部占22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畫黼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并被列為古代文獻中的罕見字。然而,由于其所表達的含義模糊而引發了一些争議。繁體字「畫黻」表示畫黼的繁體形式,也在一些古籍和文獻中出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如今的「國」字中的「玉」部分,古代則是使用「王」來代替;現在的「金」字中的「钅」部分,也是古代使用「今」代替。而「畫黼」這個字,在古代寫法中有所不同,但無法找到确切資料揭示其具體寫法。

例句

畫黼這個詞在現代并沒有實際的用途,因此很少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例句來展示其用法。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由于畫黼的使用頻率非常低,所以在現代漢語中幾乎沒有派生詞、近義詞和反義詞與之相關。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你對畫黼有所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