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爐上着一點雪,立即融化。比喻一經點撥,立即悟解。《高子遺書·會語七八》:“ 顔子 克己,若紅爐點雪,不必言難,天下歸仁。”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四:“詩得一字之師,如紅爐點雪,樂不可言。”
“紅爐點雪”是一個蘊含傳統文化哲理的成語,其解釋可綜合為以下要點:
字面指通紅的火爐上撒下雪花,雪花瞬間融化,比喻問題迅速解決或經點撥後立即領悟,強調效果立竿見影、不留痕迹。
該成語多用于褒義語境,近義詞為“醍醐灌頂”,但更側重“瞬間性”。需注意其與“紅爐白雪”(單純寫景)的區别。
(如需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五燈會元》《高子遺書》等文獻)
《紅爐點雪》是一個獨特的成語,它的意思是寒冬時節紅爐燒火,爐火映紅了一片紛飛的雪花。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冰天雪地裡溫暖的場景,也比喻熱鬧繁華的景象。
《紅爐點雪》這個成語由4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紅、爐、點、雪。
紅的部首是纟,共6畫。
爐的部首是火,共8畫。
點的部首是卩,共4畫。
雪的部首是雨,共8畫。
《紅爐點雪》最早出現在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詩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後來成為了成語被廣泛使用。
繁體形式為「紅爐點雪」。
在古代寫作時,漢字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點”字當時的寫法是“占”,并且沒有“纟”字作為部首。
1. 農村的紅爐點雪,給人一種溫暖和融洽的感覺。
2. 城市的紅爐點雪,充滿了歡聲笑語和節日的氛圍。
紅紛、爐火紅
火樹銀花、熱鬧非凡、繁華喧嚣
寒冬凜冽、冰天雪地、寂寞無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