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濁而潮濕。 唐 李商隱 《雜纂》:“茅屋下穢濕。”
“穢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該詞由“穢”(huì)與“濕”(shī)組成,表示污濁而潮濕的狀态,常用于描述環境或物體的肮髒與濕潤并存的特征。
2. 字義分解
3. 文獻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李商隱的《雜纂》:“茅屋下穢濕。”,生動描繪了簡陋環境中髒亂潮濕的場景。
4. 擴展說明
“穢濕”屬于書面用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古文或特定語境中。相關成語如“推幹就濕”“除穢布新”等,可輔助理解其含義。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或用法,可參考《雜纂》等古籍。
穢濕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濕潤且肮髒的狀态。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有污垢、髒水或其他污染物的濕潤表面或地方。
穢濕的兩個漢字分别由"禾"和"水"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禾"字的拼音是"hé","水"字的拼音是"shuǐ"。
拆分的筆畫數量分别為"禾"字的5畫和"水"字的4畫。
穢濕是現代漢語詞彙,在古代沒有相對應的寫法。穢濕是由古代的詞語"穢"和"濕"組合而成。"穢"字的本義是指髒污、肮髒,"濕"字的本義是指潮濕、含水。
在繁體字中,"穢"字和"濕"字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穢"字和"濕"字的形态并沒有太大的改變。在篆書和隸書時期,這兩個字的形态有些許差異,但整體結構和現代字形相近。
1. 這塊地面穢濕不堪,需要徹底清洗。
2. 雨過天晴,地面雖然濕漉漉的,但并不穢濕。
髒濕、污濕、濕潤、肮髒、惡臭
污濕、髒濕、不潔、惡臭
幹燥、清潔、整潔、幹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