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泰羹的意思、泰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泰羹的解釋

不調五味的肉汁。古代祭祀時用。《儀禮·士虞禮》:“泰羹湆自門入,設于鉶南。”《淮南子·诠言訓》:“席之先雚蕈,樽之上玄樽,俎之先生魚,豆之先泰羹,此皆不快於耳目,不適於口腹,而先王貴之,先本而後末。” 高誘 注:“泰羹,不調五味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泰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差異,但主流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泰羹”指古代祭祀時使用的不調五味的肉汁,強調其質樸無修飾的特點。這一解釋在《儀禮·士虞禮》《淮南子·诠言訓》等古籍中均有記載。

二、詳細解析

  1. 詞源構成

    • “泰”在古漢語中有“平安、極緻”之意,但此處可能與“大”通假,表示“未經雕琢”;
    • “羹”指肉湯或濃汁類食物,此處特指祭祀用的肉汁。
  2. 用途與象征
    泰羹作為祭祀用品,體現了“先本後末”的禮制思想。古人認為,祭祀時應使用最原始、不加調味的食物,以表達對祖先或神靈的敬畏與誠意。

  3. 文獻例證

    • 《儀禮·士虞禮》:“泰羹湆自門入,設于鉶南。”
    • 《淮南子·诠言訓》高誘注:“泰羹,不調五味也。”

三、其他解釋差異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泰羹”引申為寬宏大量的待遇,認為“泰”表寬厚、“羹”象征款待。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對詞義的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以傳統文獻解釋為準。

四、總結

“泰羹”原義明确指向古代祭祀禮儀,若需更深入研究,可參考《儀禮》《淮南子》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工具(如、6)。

網絡擴展解釋二

泰羹

泰羹一詞具有兩個主要的意思,分别是宴會上供應的一種傳統美食,以及比喻事物的最高境地。

拆分部首和筆畫

泰羹的第一個字“泰”是由水字旁和太字旁組成,屬于水部首,總共有8個筆畫;第二個字“羹”是由羊字旁和各字旁組成,屬于羊部首,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泰羹一詞最早出現在晉代郭璞所著的《郭注紅樓夢》中,形容宴會上供應的美食,後來逐漸演變為比喻事物的最高境地。

繁體

泰羹的繁體字為「泰羹」。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泰羹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漢字考據,泰字的古形可能是「夫大口」,羹字的古形可能是「一⺶⺼」。

例句

1. 宴會上的泰羹分量豐盛,口味鮮美,令人食欲大增。

2. 這幅畫的技藝之高簡直是藝術的泰羹。

組詞

泰國、泰山、泰鬥、羹匙等。

近義詞

佳肴、美食、美味、珍馐等。

反義詞

粗糧、劣食、劣質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