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寒風。《左傳·昭公四年》:“春無凄風,秋無苦雨。” 杜預 注:“凄,寒也。”凄,一本作“ 凄 ”。 漢 王粲 《贈蔡子笃》詩:“烈烈冬日,肅肅凄風。” 晉 陸機 《贈尚書郎顧彥先》詩之一:“凄風迕時序,苦雨遂成霖。” 明 何景明 《秋思賦》:“浩霖雨之泥途兮,凄風舉而飄揚。”
(2).西南風。一說,涼風。《呂氏春秋·有始》:“西南曰凄風。”凄,一本作“ 凄 ”。 高誘 注:“一曰涼風。” 南朝 宋 鮑照 《代白紵舞歌辭》之一:“凄風夏起素雲回,車怠馬煩客忘歸。”
(1).寒風。《左傳·昭公四年》:“春無凄風,秋無苦雨。” 杜預 注:“凄,寒也。”《後漢書·寇榮傳》:“臣奔走以來,三離寒暑,陰陽易位,當煖反寒,春常凄風,夏降霜雹,又連年大風,折拔樹木。” 唐 柳宗元 《籠鷹詞》:“凄風淅瀝飛嚴霜,蒼鷹上擊翻曙光。”
(2).西南風。《呂氏春秋·有始》:“西南曰凄風。”
“凄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寒風
指寒冷的風,常用來形容蕭瑟、凄涼的環境或心境。例如《左傳·昭公四年》記載:“春無凄風,秋無苦雨”,杜預注“凄,寒也”()。漢王粲《贈蔡子笃》詩中“肅肅凄風”也以寒風渲染冬日的肅殺氛圍()。
西南風
另一說源于《呂氏春秋·有始》,将“凄風”解釋為西南方向的涼風()。南朝鮑照《代白紵舞歌辭》中“凄風夏起”即用此意,形容夏季涼風帶來的清冷感()。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左傳》《呂氏春秋》等文獻及詞典釋義(來源:),如需完整例句或古籍原文,可查閱相關典籍。
凄風(qī fēng),是一個描繪風的詞語。凄風可以用來形容陰冷、凄涼的風,帶有一種悲切、寂寥的感覺。
凄風的部首是冫(冰的冫),凄的五筆字形為雨取其聲而仿雨滴形,風的五筆字形為風的基本形。
凄風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中的《凄凄歸止》一章。這個詞語的使用将風與悲涼、寒冷、寂寥相聯繫,表達了人們内心的憂愁、孤寂等情感。
在繁體字中,凄風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漢字中,凄的寫法為“惁”,風的寫法為“風”。這些寫法是在隸書、篆書時期廣泛使用的。
1. 冬天寒冷的凄風吹過,使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無情。
2. 夕陽下,海邊的凄風吹拂着她悲傷的心,無言地訴說着别離的痛楚。
凄風寒雨、凄風苦雨、凄風冷月、凄風苦雪、凄風慘雨
冷風、寒風、涼風
溫風、暖風、和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