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饬拏的意思、饬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饬拏的解釋

饬令捉拿。 清 林則徐 《密拏漢奸劄稿》:“有經密查暗訪得其蹤跡者,現俱開出姓名,間有訪知住址,合急黏單密劄飭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饬拏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法律或公文語境,具有特定的司法含義。以下從詞義、用法及典籍依據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饬(chì)

    本義為“整頓”“命令”,引申為官方指令或法律告誡。在司法場景中特指官府下達的正式緝捕命令。

    《說文解字》:“饬,緻堅也。”段玉裁注:“凡人物皆得雲饬,修整之謂。”

    《清會典·刑部》:“凡捕逃,饬州縣嚴緝。”

  2. 拏(ná)

    通“拿”,意為捉拿、拘捕,強調以強制手段緝捕犯人。

    《正字通》:“拏,拘捕罪人也。”

    《康熙字典》:“拏,牽引也……俗作‘拿’。”

  3. 饬拏

    二字組合為動賓結構,指官府依法下達緝捕令,命令逮捕特定人犯,屬正式公文用語。

    《明清司法文書》:“饬拏逃犯,務獲解究。”


二、典籍用例

  1. 清代法律文獻

    如《大清律例·刑律》載:“凡重案人犯在逃,該管官即饬拏,逾限不獲者議處。”

    釋義:對逃犯須立即下令緝捕,超期未捕獲則處罰主管官員。

  2. 公牍文書

    清代《福建省例·刑政例》:“饬拏盜匪,毋使漏網。”

    釋義:命令逮捕盜匪,不得使其逃脫。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第12卷第237頁收錄“饬”字條,釋“饬令”為“命令”;第6卷第149頁“拏”字條注“同‘拿’,捉捕”。

    關聯鍊接:漢語大詞典數據庫(需訂閱訪問)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饬”釋作“整頓、命令”,“拏”釋“捉拿”,并引《水浒傳》“拏下犯人”為例證。

  3. 《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中華書局)

    解析明清司法術語“饬”為“上級對下級的指令”,“饬拏”屬刑名文書固定用語。


四、語義演變

該詞盛行于明清司法體系,現代漢語已罕用,但可見于曆史檔案研究或古籍整理。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官方權威的緝捕指令,反映了傳統法制中“令行禁止”的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饬拏”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文書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饬令捉拿,即通過官方命令進行逮捕或緝拿。例如清代林則徐在《密拏漢奸劄稿》中寫道:“合急黏單密劄饬拏”,表示通過正式文書下令捉拿漢奸()。

  2. 單字拆解

    • 饬(chì):本義為整頓、整治(如“整饬紀律”),引申為上級對下級的命令(如“饬令”)。
    • 拏(ná):同“拿”,意為捉拿、緝捕,常見于古代公文中。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官方文書,體現自上而下的強制執行力。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曆史文獻或法律史時可能涉及。

綜合說明

“饬拏”強調通過正式命令執行緝拿,兼具權威性與強制性。其結構由表命令的“饬”和表行動的“拏”組合而成,反映了古代行政與司法合一的特征。

别人正在浏覽...

八蕃拜陵拜至保境息民飽祿杯珓伯牧步履如飛補谥參政議政唱文書岔曲敕條赤支沙春意盎然答答戰大徐蝶魄風鰻風疹公憤鈎蟲歸嬉好心辦壞事橫侈華覆黃屦荒銀回淵魂車葭牆競進景緻巾幾酒次青衣浪蕩鬼梁王煉形流水對毛大戶面面臬兀璞玉渾金青璅缺衣少食取日宂弱商官唼嗍紗羊時晷手啓私累題詠同甲朣朦投狀駝鶴文修武偃小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