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磚塊。《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緻錯石之瓴甓兮,象瑇瑁之文章。” 李周翰 注:“瓴甓,甎也。言累甎石似瑇瑁之文。” 晉 傅玄 《馬鈞傳》:“嘗試以車輪縣瓴甓數十,飛之數百步矣。”《困學紀聞·考史六》引《皇覽》:“﹝ 孔氏冢 ﹞冢前以瓴甓為祠壇,方六尺,與地平。”
“瓴甓”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可分為以下兩類:
發音:líng pì(部分資料誤作“líng ài”,需注意以權威來源為準)
本義:指古代建築中使用的磚塊或陶制容器,常用于水溝、牆體等結構。
發音:líng ài(或líng pì,存在讀音争議)
引申義:比喻事務像石塊一樣堆積,難以處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淮南子》《史記》等古籍,或查閱漢典、查字典(-2)等來源。
瓴甓(líng pì)是一個漢字,它常常被人們稱作“生僻字”或“謎之字”。那麼,瓴甓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它的構造和來源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一探究竟。
拆分部首和筆畫:瓴甓由瓦部和嚴部組成,瓦是部首,嚴是旁。根據部首和旁的不同位置,瓴甓的筆畫數也不同。具體而言,瓴的部首瓦有5筆,嚴旁有3筆;甓的部首瓦有5筆,嚴旁有3筆。
來源:關于瓴甓這個字的來源,目前衆說紛纭,仍然沒有确切的答案。有些研究者認為瓴甓是一個造字玩具,而不是真正的文字。其他人則認為它可能是古代人們創造的一種象形文字,但具體的含義和用法已經遺失了。
繁體:在繁體字中,瓴甓的形态與簡體字相似,唯一的區别在于部首瓦的形狀稍有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由于瓴甓并非普遍使用的漢字,因此在古代文獻中并沒有記錄它的寫法、讀音和用法。我們隻能通過現代一些書法家的創作來猜測古時候可能的寫法。
例句:由于瓴甓的意義無法确定,所以我們無法給出具體的例句。但我們可以嘗試使用它的音形近似來組詞,比如“瓴狀”、“甓品”等。
組詞:除了以上提到的組詞之外,由于瓴甓的使用範圍非常有限,因此我們目前還沒有更多的組詞。
近義詞和反義詞:由于瓴甓的意義不明确,我們很難找到與之近義或反義的詞語。
綜上所述,瓴甓是一個神秘而生僻的漢字,其來源和含義至今無法确切解釋。它的部首和筆畫由瓦部和嚴部構成,構造獨特。我們可以看到瓴甓在繁體字中的形态,但古代關于它的寫法和用法沒有記錄,隻能進行猜測。盡管如此,瓴甓仍然是一個備受人們關注的字,值得我們去探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