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舉直錯枉 ”。
“舉直措枉”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核心含義在于選拔任用正直賢能之人,同時罷黜或處置邪曲不正之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字面與核心釋義:
出處與經典論述: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 釋義: 魯哀公問:“怎樣做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提拔正直的人,把他們放在邪曲的人之上(或‘罷黜邪曲的人’),百姓就會服從;提拔邪曲的人,把他們放在正直的人之上(或‘罷黜正直的人’),百姓就不會服從。” [1]
詞義演變與強調重點:
現代意義與應用:
“舉直措枉”是一個蘊含着深刻治國理政和用人智慧的成語。它源自《論語》,意指選拔任用正直賢能之士,同時罷黜處置邪曲不正之徒。這一行為體現了公正、清明、任人唯賢的核心原則,是赢得民心、實現良好治理的關鍵所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來源:
https://www.guoxue.com/13jing/lunyu/ly002.htm
(此為示例性權威古籍網站鍊接,實際引用請确保鍊接有效)https://www.zdic.net/hans/%E4%B8%BE%E7%9B%B4%E6%8E%AA%E6%9E%89
(此為示例性線上漢語詞典鍊接,提供成語釋義及書證)“舉直措枉”是一個源自《論語·為政》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選拔正直賢能之人,罷黜奸邪不正之徒。以下是詳細解釋:
綜合而言,成語強調通過任用賢能、罷免奸佞來治理國家或管理事務,以達到民心歸服的效果()。
出自《論語·為政》中孔子與魯哀公的對話: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意為:将正直者置于奸邪者之上,民衆便會信服;反之則不服()。
例如清代小說《說嶽全傳》第七十三回:
“讀孔聖之微言,思舉直而措枉;觀王珪之确論,欲激濁以揚清。”
此處通過對比,突顯“舉直措枉”與“激濁揚清”在治國理念上的相通性()。
該成語體現了儒家“任人唯賢”的政治主張,至今仍可用于強調選拔人才需以德行為先。如需進一步了解《論語》原文,可參考權威典籍或相關解讀。
敗面白玉管寶舟弁裳常月稱顯祠器淬潰當下大琴典則俊雅東獵西漁督造發蒙啟蔽分送婦師服務站斧資該覽桂薪玉粒誨化火丞饑倉決然拘集拘迫可耐連住子靈岩寺六臂三頭六極霤水禮裝龍翥樓堡帽頂茂着鳴野食蘋秣馬脂車哪箇黏惹披服謙褊強魂侵渎秋繩棄智遺身上泝詩匠壽昌壽酒水蛭筍衣娑羅花提補唾棄現代評論派小行子消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