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舉直錯枉 ”。
“舉直措枉”是一個源自《論語·為政》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選拔正直賢能之人,罷黜奸邪不正之徒。以下是詳細解釋:
綜合而言,成語強調通過任用賢能、罷免奸佞來治理國家或管理事務,以達到民心歸服的效果()。
出自《論語·為政》中孔子與魯哀公的對話: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意為:将正直者置于奸邪者之上,民衆便會信服;反之則不服()。
例如清代小說《說嶽全傳》第七十三回:
“讀孔聖之微言,思舉直而措枉;觀王珪之确論,欲激濁以揚清。”
此處通過對比,突顯“舉直措枉”與“激濁揚清”在治國理念上的相通性()。
該成語體現了儒家“任人唯賢”的政治主張,至今仍可用于強調選拔人才需以德行為先。如需進一步了解《論語》原文,可參考權威典籍或相關解讀。
《舉直措枉》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為正本清源,糾正錯誤。下面将分别介紹關于《舉直措枉》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同時還會提到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在《舉直措枉》四個字中,《舉》字的部首是手,總計五畫;《直》字的部首是目,總計四畫;《措》字的部首是手,總計十二畫;《枉》字的部首是木,總計八畫。
《舉直措枉》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隱公二十一年》,原文是:“政必舉直以措枉,舉而不直,措而能枉,是以國危矣。”意思是說治理國家必須舉起正義的力量來糾正曲解,如果選擇的人不正直,救災的措施也會走偏,這樣國家就會陷入危機。
《舉直措枉》的繁體寫法為《舉直措枉》。
在古時候,《舉》字的寫法是矛加手,表示持起矛舉起來;《直》字的寫法是目加口,表示目不斜視;《措》字的寫法是手加攵,表示用手創制,操縱;《枉》字的寫法是木加亡,表示不正直。
他堅決舉直措枉,為人民伸張正義。
舉措、糾枉、正直
糾偏、挺身而出、正本清源
曲解、徇私枉法、走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