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倉的意思、漕倉的詳細解釋
漕倉的解釋
存放漕米的倉庫。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鬥争資料·浙江烏程歸安縣鄉民抗漕》:“鄉民鳴鑼糾衆,阻納漕糧,并張貼傳單,約期聚集入城,搗毀漕倉官署。”
詞語分解
- 漕的解釋 漕 á 利用水道轉運糧食:漕運(舊時指國家從水道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接濟軍需)。漕糧。漕河。漕渠。漕船。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倉的解釋 倉 (倉) ā 收藏谷物的建築物:米倉。糧倉。倉儲。倉房。 姓。 筆畫數:; 部首:人;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漕倉是古代中國為存儲通過水路運輸(漕運)的稅糧而設立的專用糧倉,其核心功能在于保障京畿及軍事要地的糧食供應。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功能
漕倉專指存儲漕糧(通過漕運輸送的田賦糧食)的官倉。古代漕運是維系王朝經濟命脈的水路運輸系統,而漕倉作為中轉或終端的儲備節點,具有以下核心作用:
- 稅糧集散:接收由運河、江河轉運而來的各地稅糧,經倉儲後按需調配至京城(如長安、洛陽、北京)或邊防要塞。
- 平抑糧價:豐年儲糧、荒年放赈,調節區域糧食市場,穩定民生。
- 戰略儲備:為軍隊及官僚體系提供長期糧草支持,鞏固中央集權統治。
二、曆史沿革與地理分布
漕倉體系伴隨漕運發展而完善,典型代表包括:
- 河倉:沿運河分布,如隋唐時期的洛陽含嘉倉(現存遺址)、回洛倉,宋代汴京倉,均依托黃河、汴河漕路。
- 轉搬倉:設于漕運樞紐,如唐代揚州倉(江淮漕糧中轉站),明代徐州倉、臨清倉(京杭大運河關鍵節點)。
- 太倉:京師終極儲備,如明清北京祿米倉、南新倉(現存北京“京城糧倉”遺址)。
三、制度與管理
曆代均設專職機構管理漕倉:
- 唐代:由司農寺統轄,設“倉監”掌倉儲收支。
- 宋代:發運司、轉運司分級監管,建立“封樁”制度防舞弊。
- 明清:戶部倉場衙門直轄京倉(北京)、通倉(通州),地方設漕運總督督辦。
四、文化與社會影響
漕倉不僅是經濟設施,更衍生出獨特文化:
- 倉神信仰:明清倉役者祭祀倉神(韓信或蕭何),祈求糧儲平安。
- 地名遺存:如北京“倉胡同”、江蘇“倉集鎮”等,映射曆史地理痕迹。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漕倉”釋義為“貯存漕糧的倉庫”。
- 《中國曆史大辭典·經濟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詳述曆代漕倉制度演變及典型案例。
- 《中國古代漕運史研究》(中華書局):分析漕倉在物資調配與政權維系中的功能。
- 國家文物局《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綱要》:含嘉倉、回洛倉等漕倉遺址的考古價值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漕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漕倉(cáo cāng)指存放漕米的倉庫。“漕”指通過水道運輸糧食的體系,“倉”即糧倉,合稱專用于存儲通過漕運系統轉運的糧食。這一概念在清代文獻中尤為常見,例如《辛亥革命》史料記載了浙江鄉民反抗漕糧征收時“搗毀漕倉官署”的事件,印證了漕倉的實際功能。
二、延伸與用法
-
漕運系統的一部分
漕倉是古代漕運體系的關鍵節點,用于集中存儲通過水路運輸的稅糧(即漕糧),再調配至京城或軍隊。其管理涉及稅收、運輸、倉儲等環節,具有重要經濟意義。
-
比喻性用法
現代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漕倉”引申為財富或資源豐裕的象征,例如形容地區經濟繁榮或個體資産充足。但這種用法并非曆史原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三、相關概念
- 漕米:通過漕運輸送的糧食,多為稅糧。
- 漕運:古代利用水路大規模運輸糧食的官方系統,始于秦漢,盛于明清。
如需進一步了解漕運制度或曆史案例,可參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卑懦背峞便齋罼罕槽口初稿楚糟存庫掂倈煩懷繁嚣風馬雲車蚡缊富年光盒光亨詭蹇果疏含英咀華紅傘讙擾灰市活龍活現護腰呼鷹台狡很驕淫吉當當聚螢開宴勘問塊子闚度爛腐冷突樂詩理水龍卧騄駬律科蜜汁男妾内言撚腳撚手淜滂破琴絕弦千年萬載慶削旗旂人類學戎事倥偬深竄升造松門檀唇陶阮騰言童牛偉辭蓊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