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修辭術語。用變換文字或颠倒詞序等手段使句子的音調和諧。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變文協韻例》:“古人之文,更有變文以協韻者。《詩·鄘風·柏舟篇》:‘母也天隻,不諒人隻。’《傳》曰:‘天,謂父。’《正義》曰:‘先母後天者,取其韻句耳。’按:‘母’則直曰‘母’,而‘父’則稱之為‘天’,此變文協韻之例也。”
“變文協韻”是古代漢語中的一種修辭術語,指通過變換文字或調整詞序使句子的音調和諧,以滿足韻律要求。以下為詳細解釋:
通過上述方式,“變文協韻”既保證了語言的藝術性,又兼顧了誦讀的流暢性,成為研究古典文學修辭的重要切入點。
《變文協韻》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文章或詩歌的文辭和韻律的變化。通常用來形容詩文或文章的風格轉變、口吻變化等。
《變文協韻》可以拆分為“⼤”、“文”、“卩”、“韻”四個部首,總共包含12畫。
《變文協韻》這個詞源于古代文人的創作實踐,是漢字文化的一部分。
在繁體字中,《變文協韻》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存在一些差異,但《變文協韻》的整體結構和字形大緻保持不變,隻是書寫方式可能有所調整。
1. 他的詩歌一貫以《變文協韻》見長,風格多變而不失和諧。
2. 這篇文章用了許多不同的修辭手法,實現了很好的《變文協韻》效果。
1. 變化:指事物在形态、性質、狀态上的改變。
2. 文章:指通過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和意義的作品。
3. 協調:指事物在數量、大小、尺寸、位置等方面相互配合、適應并保持均衡的狀态。
4. 韻律:指詩歌、音樂中音調的節奏和韻律感。
1. 變化多端
2. 文采飛揚
3. 句句韻律
4. 立意新穎
1. 一成不變
2. 平庸乏味
3. 文字平淡
4. 缺乏韻律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