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議的意思、條議的詳細解釋
條議的解釋
指分條陳述意見的奏疏或文書。《水浒傳》第一○一回:“卻説那四箇賊臣的條議, 道君皇帝 一一準奏。”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三》:“今之仕者,為郡縣則假條議以濟其貪,任京職則假建言以文其短,居裡閈則假道學以行其私,舉世之無學術事功,三者壞之也。” 章炳麟 《文學總略》:“《惜誓》載于《楚辭》,文辭不别,以為奏記條議,適彼之所謂辭也。”
詞語分解
- 條的解釋 條 (條) á 植物的細長枝:枝條。柳條兒。荊條。 泛稱條形的東西:條子。面條兒。便(刵 )條兒。金條。鐵條。 細長的形狀:條形。條紋。條案。條幾(?)。條凳。條幅(直挂的長條字畫)。苗條。身條。 項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專業解析
"條議"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
分條陳述意見或建議(動詞性)
指将意見、建議或主張分條列出,逐項進行闡述或評議。這種方式常用于正式文書、奏章、提案或讨論中,使内容更加清晰、有條理。例如官員向朝廷上奏時,可能會"條議"某項政策改革的方案。
-
分條陳述的意見或建議(名詞性)
指本身就以分條形式寫就的意見書、建議書或奏章。例如,曆史上臣子向皇帝提交的改革建議,其文本本身就可稱為"條議"。
補充說明:
- 詞性: "條議"既可以作動詞(如"條陳其事"),也可以作名詞(如"上呈條議")。
- 語體: 該詞屬于書面語,較為正式,常見于曆史文獻、公文或學術讨論中。
- 曆史背景: 在中國古代政治語境中,"條議"尤其指臣子向皇帝分條陳述政見或處理意見的奏疏,是重要的公文形式之一。例如,《清史稿》中常有大臣"條議"某事如何辦理的記載。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條議"的解釋側重于"分條陳述意見"這一核心含義。商務印書館出版。
-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提供了更詳細的解釋,強調其在奏議、公文中的使用,并指出其動詞和名詞兩種用法。商務印書館出版。
- 《辭源》(第三版):作為大型古漢語辭書,詳細考證了"條議"的詞源和在曆史文獻中的具體應用實例,尤其突出其作為古代公文文體的特點。商務印書館出版。
- 《漢語大詞典》:收錄了"條議"詞條,提供了豐富的書證(如《清史稿》中的用例),印證其曆史用法。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例證參考:
例如,《清史稿·食貨志一》中記載:"(康熙)五十一年,谕曰:'... 禦史董之燧請統計丁銀,按畝均派。部議不便更張而止。嗣後四川、廣東等省先已行之。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賦,攤入地畝輸納征解,統謂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條議丁隨糧行之法。" 這裡的"條議"即指四川地方官員分條陳述了關于将丁銀(人頭稅)攤入田賦征收的具體辦法建議。
網絡擴展解釋
“條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圍繞“分條陳述意見的文書或條款”。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1.基本含義
- 分條陳述的文書:指以條目形式逐條陳述意見的奏疏或官方文書,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水浒傳》中提到“四個賊臣的條議”被皇帝批準,說明其作為正式文件的性質。
2.詞源解析
- “條”與“議”的組合:
- 條:指條文、條款,強調分列條目;
- 議:指讨論、議程,引申為陳述意見。
- 合起來即“分條陳述意見”,多用于政務或學術場景。
3.曆史用法
- 明代文獻中,“條議”常被官員用于呈遞建議或政策,例如謝肇淛在《五雜俎》中批評官員借“條議”謀私利。
- 清代章炳麟的《文學總略》也提到“條議”與奏記文體的關聯。
4.現代延伸
-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條文和議程”,強調條款的制定與讨論過程,但這一用法較罕見,更多仍指向分條陳述的文書形式。
“條議”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分條目陳述意見的正式文書,兼具實用性和規範性。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水浒傳》《五雜俎》等文獻中的具體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奧渺暴食并程不恁地不足與謀側庶朝士馳情崇高爞融徂川大對盧打嚏端較碓颡惡谑房薦肥皂封執縛絷改塞光暈還轅浩露何居痕撻後勤黃閤緩漫戶者建交焦瘁佼佼極目京城精銳驚世駿骊亢衡渴骥坑埋來稿遼天華表鯉腸臨問六才子書名不副實乜乜斜斜胖襖偏好缥眇劈正斧掃射戍屋貪瞋擿索同國銅虎玩閱濊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