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乃的意思、丕乃的詳細解釋
丕乃的解釋
連詞。于是。《書·盤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實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積德!”《書·立政》:“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亂。”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十:“丕乃,猶言於是也。”
詞語分解
- 丕的解釋 丕 ī 大:丕業。丕變。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乃的解釋 乃 ǎ 才:今乃得之。“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是,為:乃大丈夫也。 竟:乃至如此。 于是,就:“因山勢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時”。 你,你的:乃父。乃兄。“家祭無忘告乃翁”。 筆畫數:; 部首:丿
專業解析
“丕乃”的漢語詞典釋義
“丕乃”是一個文言虛詞組合,主要用于上古漢語文獻(特别是《尚書》),由副詞“丕”和連詞(或代詞)“乃”結合而成,用以加強語氣或承接上下文。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
表示強調與承接
- “丕”本身有“大”、“甚”的意思,在此起加強語氣的作用。
- “乃”在此主要用作連詞,表示順承關系,相當于“于是”、“就”。
- 組合起來,“丕乃”強調其後所述事件是緊接前文情況而發生的重要結果或行動,帶有“于是就(大力地/特别地)…”或“這才…”的意味,突出動作的必然性或重要性。例如:“爾克敬,天惟畀矜爾;爾不克敬,爾不啻不有爾土,丕乃有戮。”(《尚書·多方》)——這裡“丕乃有戮”強調“不敬”将導緻的嚴重後果(于是就要被殺戮)。
-
用作指示代詞(較少見)
- 在極少數語境下,“丕乃”中的“乃”可能被理解為代詞“如此”、“這樣”。
- 此時“丕乃”整體可理解為“大如此”、“甚這樣”,用以強調所指代的事物或狀态。例如:“丕乃曰:‘我有後,不棄基。’”(《尚書·盤庚中》)——此處“丕乃”可解作“(于是)就這樣(說)”,強調說話的内容或方式。但此用法相對第一種更為少見,且有時解釋上存在争議。
“丕乃”是一個典型的古漢語虛詞結構,主要用于《尚書》等早期典籍。其基本功能是加強語氣并承接上文,引出重要的結果、行動或言論,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于是就(特别地)…”或“這才…”。理解它的關鍵在于把握“丕”的強調作用和“乃”的連接作用。
來源參考:
-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
- 《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網絡擴展解釋
“丕乃”是一個古代漢語連詞,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丕乃(pī nǎi)在古漢語中作連詞使用,表示“于是”或“因此”,常用于引出前因導緻的後果。例如:
- 《尚書·盤庚上》載:“汝克黜乃心,施實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積德!”(意為:你們若能去除私心,對民衆施行德政,對待親友,于是才敢說你們有積德。)
- 清代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十明确指出:“丕乃,猶言於是也。”
二、其他相關含義
-
單字解析:
- 丕(pī):本義為“大”,如“丕業”“丕變”;
- 乃(nǎi):可作副詞(才、竟)、連詞(于是)或判斷詞(是)。
-
名字寓意:
現代取名時,“丕乃”被賦予積極含義,如“豐功偉業”“才華出衆”等,但這是基于單字意義的引申,并非詞語本身的古義。
三、使用注意
“丕乃”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學術研究。若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其邏輯關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原文或王引之《經傳釋詞》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樂安然無恙拜折子半青半黃秉憲撥解布饒不隻馳詩齒肬丑辭酬答酬物串親炊沙成飯鋤誅詞無枝葉蹙怒彈駮旦種暮成鍉針都都抹抹都試峰林敢作敢為猲狙河滿滑跌毀缺回書借春禁術九峤絶理開水開霧睹天餽攜困獸猶鬭褲裙茅柴冒名頂替目瞪口結木遁牛頭馬面泥珠骈并彯然皮笑肉不笑曲蟺榮近潤麗時乖運乖受寵若驚說嘴打嘴佗方同心鳥文調文鎮我見武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