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乃的意思、丕乃的详细解释
丕乃的解释
连词。于是。《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书·立政》:“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乱。”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十:“丕乃,犹言於是也。”
词语分解
- 丕的解释 丕 ī 大:丕业。丕变。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乃的解释 乃 ǎ 才:今乃得之。“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是,为:乃大丈夫也。 竟:乃至如此。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时”。 你,你的:乃父。乃兄。“家祭无忘告乃翁”。 笔画数:; 部首:丿
专业解析
“丕乃”的汉语词典释义
“丕乃”是一个文言虚词组合,主要用于上古汉语文献(特别是《尚书》),由副词“丕”和连词(或代词)“乃”结合而成,用以加强语气或承接上下文。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如下:
-
表示强调与承接
- “丕”本身有“大”、“甚”的意思,在此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 “乃”在此主要用作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于是”、“就”。
- 组合起来,“丕乃”强调其后所述事件是紧接前文情况而发生的重要结果或行动,带有“于是就(大力地/特别地)…”或“这才…”的意味,突出动作的必然性或重要性。例如:“尔克敬,天惟畀矜尔;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丕乃有戮。”(《尚书·多方》)——这里“丕乃有戮”强调“不敬”将导致的严重后果(于是就要被杀戮)。
-
用作指示代词(较少见)
- 在极少数语境下,“丕乃”中的“乃”可能被理解为代词“如此”、“这样”。
- 此时“丕乃”整体可理解为“大如此”、“甚这样”,用以强调所指代的事物或状态。例如:“丕乃曰:‘我有后,不弃基。’”(《尚书·盘庚中》)——此处“丕乃”可解作“(于是)就这样(说)”,强调说话的内容或方式。但此用法相对第一种更为少见,且有时解释上存在争议。
“丕乃”是一个典型的古汉语虚词结构,主要用于《尚书》等早期典籍。其基本功能是加强语气并承接上文,引出重要的结果、行动或言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就(特别地)…”或“这才…”。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把握“丕”的强调作用和“乃”的连接作用。
来源参考:
-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
- 《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网络扩展解释
“丕乃”是一个古代汉语连词,主要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丕乃(pī nǎi)在古汉语中作连词使用,表示“于是”或“因此”,常用于引出前因导致的后果。例如:
- 《尚书·盘庚上》载:“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意为:你们若能去除私心,对民众施行德政,对待亲友,于是才敢说你们有积德。)
- 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十明确指出:“丕乃,犹言於是也。”
二、其他相关含义
-
单字解析:
- 丕(pī):本义为“大”,如“丕业”“丕变”;
- 乃(nǎi):可作副词(才、竟)、连词(于是)或判断词(是)。
-
名字寓意:
现代取名时,“丕乃”被赋予积极含义,如“丰功伟业”“才华出众”等,但这是基于单字意义的引申,并非词语本身的古义。
三、使用注意
“丕乃”属于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古籍或学术研究。若需引用,建议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其逻辑关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原文或王引之《经传释词》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稗记败像抱学比年不登殡埋草虫槎沫蝉露吵乱子蚩尤城踹窝淳雅撮合刀戟打铺斗辩二郗二弦犯斗槎蜂屯蚁附风雨表概算根生土长公才公望管窥之见古字鼓子卯海望荷钱厚答桓表靧面魂耗魄丧家累介爵精麄今文劳辱连展里乘戾彊龙战虎争逻辑代数拍手噗簌簌谦驯轻手轻脚曲挠碝石伤折时晌淑貌死没堆死账松脆鲀形目望门投止网瘾玮艺新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