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冒名頂替的意思、冒名頂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冒名頂替的解釋

[take another’s place by assuming his name;pose under a false name] 冒充他人的名,替代他人的身分,以取得利益

你這和尚,甚沒道理!你變做一稱金,該一個冒名頂替之罪——《西遊記》

詳細解釋

假冒别人的姓名,代他幹事或竊取其權利地位。《西遊記》第二五回:“你走了便也罷,卻怎麼綁些柳樹在此,冒名頂替?”《官場現形記》第五六回:“凡是考試,都可以請槍6*手冒名頂替進場。” 張天翼 《速寫三篇·譚九先生的工作》:“在這次抽調壯丁的那件事上,他老先生竟暗中找些人去冒名頂替,從中揩油水哩。”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冒名頂替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冒名頂替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假冒他人姓名或身份,取代其地位、資格或權利,實施欺騙行為。其核心在于通過身份僞裝獲取不正當利益或逃避責任,具有明顯的欺詐性和違法性。以下從詞典釋義、構成解析和法律社會影響三方面詳細說明:

一、核心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冒名頂替”指“假冒别人的姓名,代替他去做事或竊取他的權利、地位”。該行為包含兩個關鍵要素:

  1. 假冒身份:主動隱瞞真實身份,使用他人名義;
  2. 取代行權:以他人身份行使特定權利(如考試、入職、繼承財産)或承擔義務。

二、詞語構成解析

從構詞法看,“冒名頂替”屬并列結構:

三、法律與社會警示

該行為違反多項法律法規:

  1. 民事責任:《民法典》第1014條明确禁止盜用、假冒他人姓名,受害人可主張賠償(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貫徹實施工作領導小組,2020);
  2. 刑事責任:情節嚴重的可能構成“盜用身份證件罪”(《刑法》第280條之一)或“詐騙罪”,最高可處七年有期徒刑(中國人大網,2020)。

四、典型場景示例

常見于三類違法行為:

  1. 教育領域:如高考替考事件(教育部《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第9條);
  2. 職場欺詐:冒用他人學曆入職;
  3. 財産侵占:假冒繼承人騙取遺産。

權威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官網釋義
  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3. 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貫徹實施工作領導小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理解與適用》.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20. 法律依據
  4.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2020年修訂版. 條文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冒名頂替”是一個漢語成語,也涉及法律層面的犯罪行為。以下從語義、出處及法律定義三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假冒他人姓名或身份,以達到特定目的的行為。常見場景包括:

  1. 竊取他人權利或地位:如冒用他人身份入學、入職或獲取社會待遇。
  2. 逃避責任或獲取利益:例如冒名代考、冒領福利等欺騙性行為。

二、成語溯源

最早見于明代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五回:“你走了便也罷,卻怎麼綁些柳樹在此,冒名頂替?”,原指用柳樹假扮人形以欺騙的行為,後引申為身份假冒。

三、法律定義(依據《刑法》第280條之二)

構成“冒名頂替罪”需滿足以下條件:

  1. 行為要件:盜用、冒用他人身份,且實際頂替了他人已取得的資格或待遇。
  2. 對象範圍:僅限高等學曆教育入學資格、公務員錄用資格、就業安置待遇三類。
  3. 刑罰标準:一般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處罰金;組織者從重處罰。

四、與相似概念的區别

例句:現代社會中,高考冒名頂替案件嚴重破壞教育公平,相關行為人可能面臨刑事追責。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一詩被澤蒙庥标繪襜褕傳勞帶菌者待臈刀頭舔蜜敦盤惡罵番校封鲊負固不賓公立關山月海貨黑體字鶴素黃輿火車站甲妓簡節堅窮兼收并録茭艹夾疑羁絡勞勤廉風量枘制鑿領讀靈轅梨肉路沖鹵獲慢聲慢語密欵謬彰木閘年深歲久貧賤驕人遷飛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情不自勝羣抵上院沈薶實實在在侍宿受诎霜色水手衫貪位慕祿填發梯航湍濆頑提文姝物隱小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