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作敢為的意思、敢作敢為的詳細解釋
敢作敢為的解釋
謂做事果敢,無所顧忌。 明 王士性 《廣志繹·江南諸省》:“此自英雄大畧之主,敢作敢為之事,意到即行。” 清 翁方綱 《石洲詩話》卷四:“ 石湖 、 誠齋 ……與 放翁 并稱,而 誠齋 較之 石湖 ,更有敢作敢為之色,頤指氣使,似乎無不如意,所以其名尤重。”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五章二:“﹝他﹞做起工作來很緊張,也很能敢作敢為,不怕得罪朋友。”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三:“積極分子不是官,是老百姓當中敢作敢為的頭行人。”
詞語分解
- 敢的解釋 敢 ǎ 有勇氣,有膽量:勇敢。果敢。敢闖。敢死隊。敢作敢為。敢怒而不敢言。 謙辭,“不敢”的簡稱,冒昧的意思:敢問。敢請。敢煩。 方言,莫非:敢許。敢怕。敢是哥哥回來了? 筆畫數:; 部首:攵; 筆
- 為的解釋 為 (爲) é 做,行,做事:為人。為時。為難。不為己甚(不做得太過分)。 當做,認做:以為。認為。習以為常。 變成:成為。 是:十兩為一斤。 治理,處理:為政。 被:為天下笑。 表示強調:大為惱火。
網絡擴展解釋
“敢作敢為”是一個褒義成語,形容做事果敢、不畏風險且無所顧忌。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讀音為gǎn zuò gǎn wéi,指行事果斷,不畏懼後果。例如:“她在危機中敢作敢為,化解了團隊的困境”。
二、出處與典故
- 明代文獻:最早見于王士性《廣志繹·江南諸省》,稱其為“英雄大略之主”的作為。
- 清代補充:翁方綱《石洲詩話》用此詞形容詩人楊萬裡(誠齋)的創作風格。
- 文學引用:《隋唐演義》第六十九回也有用例,描述人物“不知宮中忌憚”的果敢行為。
三、語法與用法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敢作”和“敢為”并列構成)。
- 詞性:含褒義,多用于贊揚勇敢、有擔當的人。
- 常見搭配:作謂語或定語,如“敢作敢為的領導者”“敢作敢為的決策”。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敢作敢當、雷厲風行、當機立斷。
- 反義詞:畏首畏尾、謹小慎微、優柔寡斷。
五、例句參考
- 朱自清曾以此詞描述具有決斷力的人物。
- “她是個敢作敢為的女中豪傑,深受團隊信賴”。
- 郭沫若在《洪波曲》中以此形容工作積極的人物形象。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考證,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敢作敢為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勇于行動、敢于做事。它的部首是手,共有7個筆畫。敢作敢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意味着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勇于嘗試和去做。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敢作敢為」。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用法保持不變。以下是一個使用敢作敢為的例句:他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人,總是勇于接受新的挑戰。根據需要,我們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敢想敢做、敢為人先等。與敢作敢為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勇往直前、勇于擔當等。相反的意思則可以使用膽小怕事、畏首畏尾等詞彙。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