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峰林的意思、峰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峰林的解釋

喀斯特地貌的一種地貌形态。規模比石林大,為高聳林立的山峰。分布于石灰岩地區。以中國的桂林、陽朔最為典型,被稱為“中國式的喀斯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峰林是漢語地理學術語,指由密集分布的石灰岩山峰構成的地貌景觀。其核心特征表現為陡峭的柱狀或錐狀山體在水平方向呈集群式分布,常見于濕熱氣候條件下發育成熟的喀斯特地區。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峰林屬于"喀斯特地貌發育晚期形成的孤立山峰群體"。

在地質形成機制中,峰林主要經曆三個演變階段:

  1. 溶蝕作用:地下水沿垂直裂隙下滲,形成溶溝和石芽
  2. 分割深化:持續溶蝕使岩體分離為獨立峰體,基座逐漸解體
  3. 最終成型:殘留的錐狀峰體平均高度可達50-100米,底部直徑與高度比約為1:1.5

中國境内最典型的峰林分布在廣西桂林至陽朔的漓江流域,該區域在晚泥盆世碳酸鹽岩基底上,經中生代構造擡升和第四紀溶蝕作用,形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塔狀峰林群(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地理學名詞》)。與峰叢地貌相比,峰林具有更顯著的孤立性和平坦的基座面,其形成時間通常比峰叢晚約20萬年。

這類地貌具有重要科研價值,其層理結構記錄了古地理環境變遷,溶洞系統保存着第四紀古生物化石,石灰岩山體垂向節理則構成獨特的地下水運移通道。目前全球已确認的峰林地貌區中,中國南方占現存總量的73%(來源:科學出版社《喀斯特地貌演化》)。

網絡擴展解釋

峰林是喀斯特地貌中的一種典型形态,指由高聳林立的碳酸鹽岩石峰組成的地貌景觀。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特征

  1. 基本定義
    峰林是石灰岩地區經水流溶蝕、侵蝕等作用形成的離散狀山峰群,規模比石林更大,呈現尖錐狀或塔狀。國外稱其為“錐狀和塔狀喀斯特”(kegel and turm karst),最早由學者馬席提和萊曼于1927年提出。

  2. 形态特征

    • 山峰相對高度一般為100~300米,坡度多大于45°;塔狀峰林坡度可達70°以上。
    • 常與溶蝕窪地、洞穴等組合分布,山腳多發育腳洞,峰間地面平坦或有河流。

二、分布與形成

  1. 地理分布

    • 國内:98%集中在廣西(如桂林、陽朔),其餘見于貴州、雲南、湖南南部(如道縣)、廣東北部。
    • 國外:越南、古巴、墨西哥等地也有分布。
  2. 形成過程
    石灰岩在濕熱氣候下經長期溶蝕和構造擡升,逐漸分離為獨立山峰。峰叢(基部相連的早期形态)進一步溶蝕後,基座被蝕去,最終演變為峰林。

三、典型示例

中國廣西桂林至陽朔一帶是峰林最典型的區域,被稱為“中國式喀斯特”。湖南道縣等地因類似地貌,亦被稱為“小桂林”。

四、與其他地貌的差異

總結來看,峰林是喀斯特地貌演化的高級階段,兼具科學價值和景觀價值,尤其在廣西地區形成了世界聞名的自然奇觀。

别人正在浏覽...

捌哥背奧媚竈殡葬步虛人殘歲唱議蟬飲池塹舂抭出虛恭答款彫绮短窄樊槻風飈怪嚴鼓釣規式郝蟬讙沸回蹊唿啦降佑檢署解扣兒謹承拘介考詞夔鼓枯坐泐失聯合會連肩力正路上旄俊綿袤秘印内難凝妝濃醪盤踅撇嘴憑據且如青澒乞期驅镳生死關頭申重十萬八千裡宋刻蒐輯速忙題字望江亭蕪俚污膩屑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