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時皇帝于冬至日賜百官辛盤,表示迎新之意,謂之“借春”。參閱 唐 李淖 《秦中歲時記》。
(2).借取春光。 宋 陳造 《聞師文過錢塘》詩:“椒酒須分歲,江梅巧借春。”
(3).謂憑借、依靠春光。 清 甯調元 《早梅疊韻》:“溪山深處蒼崖下,數點開來不借春。”
“借春”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唐時皇帝在冬至日向百官賞賜辛盤(一種盛裝五辛的食盤),以此象征迎接新春的到來。這一習俗源于唐代李淖《秦中歲時記》的記載,體現了古人通過儀式感銜接冬春交替的時序。
用于文學語境中,表達對春日景色的借用或挽留。例如宋代陳造《聞師文過錢塘》詩句“江梅巧借春”,以梅花綻放比拟向春天借取生機。
清代甯調元在《早梅疊韻》中寫道“數點開來不借春”,反用此詞強調梅花不依賴春光而獨立綻放,賦予“借春”以反向詩意表達。
文學意義:該詞從具體節俗逐漸演變為詩歌意象,既承載古代禮制文化,又展現文人通過自然物候抒懷的創作手法。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秦中歲時記》及宋、清相關詩詞原文。
借春是一個成語,意指借用春天的光景或景象來形容某個季節或某個事物的美好。它通常用來形容春天的景色或某個景物的美麗、絢麗。
借:亻(人) + 力(力氣) ,共4畫
春:日(日) + 月(月亮),共9畫
《借春》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宋代蔡松年的《宋史·兒女英雄傳》:“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毫一厘之外,誰知其内?”其中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形容女子表面光鮮亮麗,但内心卻空虛脆弱。後來,這個成語逐漸引申出形容美麗的春天。
借春的繁體字為「藉春」。
古時候借春的漢字寫法為「捷春」。
1. 梅花怒放,借春增添了這個冬天的美景。
2. 他的畫筆如同借春,将這幅冷冰冰的畫作填充了生氣。
借春如畫、借春風、借春光、借春意象、借春裝扮
借夏、借秋、借冬
春去秋來、春去冬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