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歌圖的意思、踏歌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歌圖的解釋

中國畫。宋代馬遠作。絹本立軸。水墨。構圖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為遠景,高峰陡峭直立,樓閣城阙于松林中隱約可見;下為近景,山徑溪橋間、柳條竹枝下,幾個村農正踏歌而行。畫山石用大斧劈皴,筆緻勁健有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踏歌圖》是南宋畫家馬遠創作的絹本設色山水人物畫,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該作品以“踏歌”為主題,融合山水與民俗,具有多重藝術價值:

一、詞義與主題解析
“踏歌”是中國古代民間自娛活動,起源于漢唐,盛行于宋代。參與者以腳踏地為節拍,邊歌邊舞,常見于豐收慶典或節日(如元宵、中秋)。畫作通過描繪田埂上村民踏歌的場景,呼應了畫面上方宋甯宗題寫的五言詩:“豐年人樂業,垅上踏歌行”,展現了對太平盛世的贊頌。

二、藝術特色

  1. 構圖布局
    采用“一角式”構圖,分上、中、下三部分:

    • 遠景為陡峭奇峰與隱現的城阙樓閣,體現南宋院體畫的“邊角之景”風格;
    • 中景以雲霧銜接,營造空靈意境;
    • 近景聚焦于溪橋柳竹間的四位老農,動态各異,憨态可掬。
  2. 技法表現

    • 山石運用“大斧劈皴”,筆觸剛勁,棱角分明,強化山體質感;
    • 人物線條簡練傳神,老者扶醉、孩童嬉戲的細節充滿生活趣味。

三、曆史與文化價值
《踏歌圖》不僅是一幅山水畫,更是宋代民俗的生動記錄。它将雅緻的宮廷畫風與樸實的民間題材結合,反映了南宋社會“雅俗共賞”的藝術傾向。畫中農民的歡樂情緒與自然景緻相融,傳遞出“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被譽為“生活與藝術的高端結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細節,可參考故宮博物院相關研究或宋代風俗畫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踏歌圖》的意思

《踏歌圖》是一個詞語,它可以理解為“跳着舞蹈的圖畫”或“踩着歌曲的畫作”。它形象地描述了人們在歡樂的氛圍中跳舞的場景。

《踏歌圖》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踏歌圖》由“⻊”(走)和“囗”(圍)兩個部首組成。

“踏”(10筆)的筆畫數為10,由“⻊”(3筆)和“沓”(7筆)組成。

“歌”(14筆)的筆畫數為14,由“欠”(3筆)、“口”(3筆)、“乃”(2筆)、“躬”(7筆)組成。

“圖”(7筆)的筆畫數為7,由“⺆”(2筆)和“八”(5筆)組成。

《踏歌圖》的來源

《踏歌圖》一詞源自于中國傳統文化,反映了古代人們對舞蹈和音樂的喜愛和追求。這個詞語在文學、繪畫等藝術作品中經常被使用。

《踏歌圖》的繁體

《踏歌圖》的繁體字為「踏歌圖」。

古代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以使用篆書、楷書或隸書等不同的字體風格來書寫《踏歌圖》。

《踏歌圖》的例句

1. 在這幅《踏歌圖》中,舞蹈的姿态形象生動。

2. 這首詩表達了踏着歌曲的舞蹈的愉悅心情。

3. 每年春節期間,舞獅子的隊伍會表演一幅《踏歌圖》,吸引了衆多的觀衆。

《踏歌圖》的組詞

1. 踏舞:跳着舞蹈。

2. 踏闆:踩踏時用來支撐腳的闆子。

3. 踏實:穩妥而踏實的。

《踏歌圖》的近義詞

踉跄:跌跌撞撞地行走。

起舞:開始跳舞。

翩翩起舞:形容舞姿優美的跳舞。

《踏歌圖》的反義詞

停歇:停止行動或活動。

安靜:沒有聲音或動靜。

靜止:不動,停止活動或變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