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yond the Great Wall] 中國古代指長城以北的地區。也叫“塞北”
我們都想從鐵道兩旁看到一些塞外風光。——翦伯贊《内蒙訪古》
(1).要塞之外。《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引軍出 盧龍塞 ,塞外道絶不通。”
(2).邊塞之外。泛指我國北邊地區。《漢書·武帝紀》:“遣因杅将軍 公孫敖 築塞外 受降城 。”《後漢書·南匈奴傳》:“其諸新降 胡 初在塞外,數為 師子 所驅掠,皆多怨之。” 南朝 宋 顔延之 《陽給事诔》:“涼冬氣勁,塞外草衰。” 艾青 《駱駝》詩:“你來自塞外的生客啊--披着無光茸亂的幹毛。”
“塞外”是中國古代地理概念,通常指長城以北的北方邊疆地區,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塞外”原指長城要塞以北的區域,又稱“塞北”。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遊牧民族活動範圍,如《後漢書》提到“新降胡初在塞外”,表明其與中原文化的分界意義。
現多用于文學、曆史領域,描述北方邊疆風貌或借指荒涼邊遠之地,例如“登上長城眺望塞外”的場景表達。
注:不同曆史時期對“塞外”的具體範圍界定存在差異,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塞外》一詞來源于漢語,是一個名詞,形容離開關内地帶,在邊塞地區的意思。指的是中國的邊境地區,通常與遼闊草原、沙漠等區域相關。
《塞外》的拆分部首是“土”,總共有8畫。
《塞外》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唐風·凱風》:“塞外音書斷,草木色相依。”意為邊塞地區的消息斷絕,草木相依為伴。此後,《塞外》成為常見的詞語,用來描繪邊疆地區的景色和生活狀況。
《塞外》的繁體字為「塞外」。
在古時候,塞外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秦朝時期的寫法為「塞外」。
1.他們來自中國的塞外,在這片遼闊的草原上放牧。
2.旅行者們渡過了沙漠,終于踏上了塞外的土地。
3.塞外的風景壯麗而遼闊,給人一種無限的想象空間。
1.内陸塞外
2.塞外之聲
3.塞上江南
1.邊塞
2.邊疆
3.邊陲
1.關内
2.内地
3.中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