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竿、影草、都是漁民使魚聚集後下網捕撈之法。佛教禅宗借以喻啟發性的隨宜施教。《鎮州臨濟慧照禅師語錄》:“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寳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 宋 智昭 《人天眼目·臨濟門庭》原注:“探竿,漁者具也。束鵜羽插竿頭,探水中,聚羣魚於一處,然後以網漉之謂也。影草者,刈草浸水中,則羣漁潛影,然後以網漉之,是皆漁者聚魚之方便也。善知識於學者亦復如是。”
“探竿影草”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àn gān yǐng cǎo,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本義
原指漁民捕魚的兩種方法:
引申義
佛教禅宗借這兩種方法比喻啟發性的隨宜施教,即根據學人的根器靈活引導,或通過特定手段(如“一喝”)測試其悟性。
文獻來源
最早見于唐代禅宗典籍《鎮州臨濟慧照禅師語錄》:“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
宋代《人天眼目·臨濟門庭》進一步注解其與漁民工具的關聯。
用法示例
多用于形容禅宗教學手段,如:“師家以探竿影草探測學人器量”,或比喻隨機應變的引導方式。
該成語主要用于佛教語境,強調教學方法的靈活性與針對性,核心來源于漁民捕魚的智慧。如需引用,建議以禅宗典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為準。
《探竿影草》是一個成語,常用于描述對事物有深入的觀察和研究。
下面是關于《探竿影草》的詳細解釋:
《探竿影草》由4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竹」、「廣」、「艸」。總共有13畫。
《探竿影草》這個成語最初出自《戰國策•齊策五》,指的是晉國名将韓起觀察敵軍情況時,探竿對着雜草觀察,了解了敵情。後來成語演變為形容人們對事物進行細緻入微的研究與觀察。
《探竿影草》在繁體字中寫作「探竿影草」。
在古代漢字中,「竿」另有一種寫法為「竿」。另外,「影」的「⺍」字形古代書寫中是寫作「⻂」。
他對這份工作充滿熱情,總是探竿影草,努力發掘潛在的機會。
- 探索:持續地尋找和研究。
- 觀察:細緻地察看和考察。
- 研究:認真地追究和探讨。
- 撷取:指選取和采集。
- 窺察:指暗中觀察和窺探。
- 漫不經心:表示對事物不關注和不認真。
- 敷衍了事:表示隻是表面上的了解,沒有深入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