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缺口,鋒刃破缺。《淮南子·修務訓》:“今劍或絶側羸文,齧缺卷銋,而稱以 頃襄 之劍,則貴人争帶之。”
(2).傳說中的上古賢人。隱居不仕。《莊子·天地》:“ 堯 之師曰 許由 , 許由 之師曰 齧缺 , 齧缺 之師曰 王倪 。” 北周 庾信 《奉報窮秋寄隱士》詩:“ 王倪 逢 齧缺 , 桀溺 耦 長沮 。”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 高似孫 以太史無傳,而并疑為鴻蒙 齧缺 之類。”
(3).借指隱士。 南唐 陳陶 《锺陵道中作》詩:“曾逢 齧缺 話東海,長憶 蕭 家青玉牀。”
齧缺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既指古代傳說人物,也可指牙齒缺損的生理現象。
一、道家人物稱謂 《莊子·逍遙遊》記載齧缺為許由之師,堯時期的隱士賢人,其名取自道家“齧合自然,缺憾為道”的哲學理念。《莊子集釋》稱其名喻示“破除世俗圓滿之執念”,與王倪、被衣并列為上古悟道者。該人物形象在後世《高士傳》《雲笈七籤》等典籍中均有延續性記載。
二、醫學病理概念 《中華口腔醫學詞典》将齧缺定義為牙齒因齲病、外傷或磨耗導緻的牙體組織缺損,屬于中醫“齒豁”範疇。明代《普濟方》記載“齧缺者,齒如齧物之缺傷也”,描述牙齒邊緣不齊的形态特征。現代醫學将齧缺細分為牙釉質發育不全、楔狀缺損等類型,與咬合異常、酸性腐蝕等因素相關。
“齧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物體邊緣因磨損或破壞形成的缺口,常見于形容刀劍等鋒刃的殘缺。例如《淮南子·修務訓》提到劍“齧缺卷銋”,即描述劍刃破損的狀态。
傳說中堯帝的師祖級人物,是隱士許由的老師,以不慕名利、隱居修道著稱。《莊子·天地》記載:“許由之師曰齧缺”,北周庾信的詩句也提到“王倪逢齧缺”,進一步佐證其隱士形象。
因齧缺的隱居身份,後世詩文常以“齧缺”代指隱士。例如南唐陳陶的《锺陵道中作》中“曾逢齧缺話東海”,即以齧缺喻指隱士。
在部分文獻中,“齧缺”被解釋為成語,形容貪婪吞食、不知滿足的行為,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典籍,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或考證細節,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如、4、5)。
伴等棒子面避難就易不容口偲偲差訛昌庭潮氣稱懷牀棱春帝誕将締搆東向椟栌二姓之好高量宮娥鴻心後患無窮化材降賢寄籍雞零狗碎靜厚究切舊态複萌絕色佳人舉無遺策苛峻浪籍澇田烈暢離心力鑢錘妙簡明湖摩洛哥木丹飄飄欲仙萍漂撲吃謙需騎步人均辱行三農上冬神蓋申料四部四面八方投簪脫俗王陽術丸卵微塵微服微胤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