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缺口,鋒刃破缺。《淮南子·修務訓》:“今劍或絶側羸文,齧缺卷銋,而稱以 頃襄 之劍,則貴人争帶之。”
(2).傳說中的上古賢人。隱居不仕。《莊子·天地》:“ 堯 之師曰 許由 , 許由 之師曰 齧缺 , 齧缺 之師曰 王倪 。” 北周 庾信 《奉報窮秋寄隱士》詩:“ 王倪 逢 齧缺 , 桀溺 耦 長沮 。”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 高似孫 以太史無傳,而并疑為鴻蒙 齧缺 之類。”
(3).借指隱士。 南唐 陳陶 《锺陵道中作》詩:“曾逢 齧缺 話東海,長憶 蕭 家青玉牀。”
“齧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物體邊緣因磨損或破壞形成的缺口,常見于形容刀劍等鋒刃的殘缺。例如《淮南子·修務訓》提到劍“齧缺卷銋”,即描述劍刃破損的狀态。
傳說中堯帝的師祖級人物,是隱士許由的老師,以不慕名利、隱居修道著稱。《莊子·天地》記載:“許由之師曰齧缺”,北周庾信的詩句也提到“王倪逢齧缺”,進一步佐證其隱士形象。
因齧缺的隱居身份,後世詩文常以“齧缺”代指隱士。例如南唐陳陶的《锺陵道中作》中“曾逢齧缺話東海”,即以齧缺喻指隱士。
在部分文獻中,“齧缺”被解釋為成語,形容貪婪吞食、不知滿足的行為,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典籍,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或考證細節,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如、4、5)。
《齧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齧”和“缺”。它的意思指的是通過啃咬使東西出現缺損或斷裂。
《齧缺》的第一個字“齧”是由右邊的“齒”和左邊的“曷”組成,部首分别是齒部和曷部,總共有12筆。第二個字“缺”包含了“缶”部和“夬”部,總共有7筆。
《齧缺》是源于古文獻中的詞語,最早出現在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中。《齧缺》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齧缺」。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在有所不同。從傳世文獻中的觀察發現,古代漢字在字形、結構和筆畫等方面與現代有所差異。然而,《齧缺》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
1. 他的牙齒兇猛地齧缺了木質的椅子。
2. 老鼠在黑暗中一邊張牙舞爪地齧缺着繩子,一邊試圖逃脫。
組詞:齧齒、缺損、啃咬。
近義詞:咬斷、折斷、咬破。
反義詞:完整、完好、無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