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脣亡齒寒的意思、脣亡齒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脣亡齒寒的解釋

嘴唇失去,牙齒即要寒冷。比喻互為依存,利害相關。《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宮之奇 諫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 虞 虢 之謂也。’”脣,一本作“ 唇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趙 之於 齊 楚 ,扞蔽也,猶齒之有脣也,脣亡則齒寒,今日亡 趙 ,明日患及 齊 楚 。” 晉 袁宏 《後漢紀·安帝紀》:“邊境者,中國之脣齒,脣亡則齒寒,其理然也。”《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六年》:“ 蒙古 滅國四十,以及 西夏 , 夏 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 宋 。脣亡齒寒,自然之理。”亦作“ 脣竭齒寒 ”、“ 脣揭齒寒 ”。《莊子·胠箧》:“脣竭則齒寒。”《呂氏春秋·權勳》:“先人有言曰:‘脣竭而齒寒。’” 高誘 注:“竭,亡也。”《淮南子·說林訓》:“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塞,脣竭而齒寒。”《戰國策·韓策二》:“臣聞之,脣揭者其齒寒。” 鮑彪 注:“揭,猶反也。”按,此謂反舉其唇以向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脣亡齒寒”是“唇亡齒寒”的異體寫法,二者含義完全相同,均指嘴唇缺失後牙齒會感到寒冷,比喻雙方關系密切、利害相關。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出處

  1. 核心含義
    比喻雙方依存關系密切,一方受損,另一方必受牽連。常見于描述國家、組織或人際間的緊密關聯,強調共同利益的重要性。

  2. 出處溯源
    源自《左傳·僖公五年》。春秋時期,晉國欲借道虞國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以“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勸谏虞公勿允,但虞公貪圖晉國賄賂而同意,最終虢國滅亡後,虞國亦被晉國吞并。

二、典故與延伸

  1. 曆史故事
    晉獻公以美玉、名馬賄賂虞公借道,宮之奇力谏未果,虞國因短視利益導緻亡國。此事件成為“唇亡齒寒”的經典案例,警示忽視依存關系的後果。

  2.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唇齒相依、息息相關、巢毀卵破。
    • 反義詞:隔岸觀火、素昧平生。

三、啟示與應用

該成語強調在利益決策中需有全局觀,不可因眼前小利損害長遠依存關系。現代常用于國際關系、商業合作等領域,提醒關注共同利益與風險。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原始文獻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相關章節或權威曆史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脣亡齒寒的意思

《脣亡齒寒》是一個成語,意為“嘴唇凍裂,牙齒寒顫”,形容天氣非常寒冷。

拆分部首和筆畫

《脣亡齒寒》的部首拆分為“⺗(兒)”、“⺮(竹)”和“⺥(骨)”。其中,“⺗”是一個兒的部首,“⺮”是一個竹的部首,“⺥”是一個骨的部首。成語的總筆畫為18畫。

來源和繁體

《脣亡齒寒》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君子偕老》一文中,形容世道艱難,人民苦難。在繁體中,《脣亡齒寒》的寫法為「脣亡齒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脣亡齒寒」的字形有所不同。例如,“唇”字的“⺗”部寫作“⺄”;“齒”字的“齒”部寫作“齒”;“寒”字的“⺥”部寫作“冫”。這些差異是隨着漢字的演化而發生的。

例句

雪花紛飛,寒風刺骨,真是脣亡齒寒的季節。

組詞

脣槍舌劍、炙手可熱、咬牙切齒等。

近義詞

寒飕飕、酷寒逼人、寒氣襲人等。

反義詞

溫暖如春、暖洋洋、和煦宜人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